刘莉娟(1940~1989) 刘莉娟,女,原籍浙江鄞县,出生于上海虹口。1958年初中毕业后,任乍浦路街道彭泽、河滨幼儿园教养员。1975年5月参加中共,同年9月调任中共海宁居委支部书记。 在里弄工作中,刘莉娟组织党员,在地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;组织居民学习时事政治,创建文明里弄、五好家庭...[详细]
林以民(1940~1984),来安县雷官乡人。他在小学读书时就读完了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战争与和平》等中外文学名著。由于在14岁时得了眼疾无钱医治,15岁时双目失明。 1958年,他考入南京盲哑学校,学习了二胡、笛子等专业课程。由于他为人热情,学习刻苦,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主席,并连...[详细]
张映鑫,1940年8月生于四川省泸县(今泸州市)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在旧社会,他家五口人仅有半亩地。父母亲终年劳累,家里仍常常揭不开锅,只得让张映鑫兄弟俩外出讨饭。寒冬腊月,张映鑫赤脚沿街乞讨要饭,脚上长起一块块红肿的冻疮,走路一瘸一拐的。晚上,母亲抱住他溃烂红肿的双脚,暖了一阵又一阵,伤心地痛哭...[详细]
谢臣(1940~1963)回族。易县西水冶村人。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6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参军后,先当炮兵,后当炊事员,不久又调任某部三营炮兵连驭手。 1963年8月初,谢臣随部队到易县高士庄执行任务。驻地连降大雨,山洪暴发。三营炮兵连党支部立即发出“抢救群众,与群...[详细]
施光南(1940—1990),金华叶村人。施复亮之子,生于四川重庆。1957年,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。1959年,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,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在天津歌舞剧院。1977年,人中央乐团,任一级创作员。历任全国青联副主席,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、第四届副主席。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...[详细]
庞国兴(1940~1965),1940年1月生于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乡庞家沟村一贫苦农民家庭。 庞国兴7岁时,该上学了,可父亲被侵犯边区的国民党军队抓去当了民夫。母亲气病卧床,双目哭瞎。家里也被洗劫一空。严酷和生活现实,迫使他小小年龄就拿起了放牛鞭、牧羊铲。然而,仇恨的种子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里...[详细]
卢愈铭(1940—1979),1940年2月出生在广西上林县巷贤镇卢柱村的一个贫农家庭。高小毕业,品学全优。学生时的他就一直羡慕解放军,总是盼望有一天也能当解放军。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,思想进步,上进心强,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,加入了青年生产突击队和民兵组织,被评为先进基干民兵。 ...[详细]
李文镇(1940~1983) 陕西洋县人。1958年高中毕业后,在洋县农中、师范任教两年。1960年考入西安医学院,1965年8月毕业,分配来宁陕县医院工作。1966年“文革”开始,群众组织相继成立,相互对立、攻击,一片混乱。李文镇坚持工作,不参加派性活动,被指斥为“逍遥派”,屡遭非难。19...[详细]
刘汉贵(1940~1962) 寺沟村人。1960年初中读书时,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在西藏部队7连任文书。汉贵在军队中奋发学习文化、政治、军事。1961年军训中,被评为全师的“五好战士”,荣立三等功一次,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1962年11月18日,在中印边界东段自卫反击战斗中光荣牺牲。时...[详细]
李荣昌,1940年3月生于四川省合江县。196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连续五年被评为“五好战士”。 川藏公路线上有一个著名的险区,叫拉月大塌方。这里,公路一边紧靠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帕龙山,一边靠急流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支流东久河。限于复杂的地质,路面修得极窄,只能通过一台汽车。1961...[详细]
李福忠(1940~1980) 陕西洛南县人,随父母逃荒来到黄龙,在范家卓子乡狼窝村定居。幼时好学,酷爱园艺。初中毕业后考入陕西省武功农校。1961年因家贫辍学。1962年,本县农科所推荐他赴洛川县学习苹果栽培技术。结业回县时无车,福忠背数百棵良种苹果树苗,翻山越岭,长途跋涉二百余里返乡,其精...[详细]
李德祥,1940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沙河区(今鞍山市旧堡区)一个贫农家庭。旧社会他是一个放牛娃,1949年家乡解放后他兴高采烈地背上了书包,到辽阳县首山高小读书。小学毕业后,于1958年8月到鞍山三冶 司学瓦工。不久,又随单位搬迁到抚顺。李德祥参加工作后,进步很快,刚学徒4个月,就被评为“...[详细]
贺凤英(1940~1979) 女。1940年8月30日生于上二十里铺一个普通农民之家。高小文化程度。1958年10月入清涧丝绸厂当缫丝工。1961年加入共产党,曾多次被评为地、县先进工作者,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和模范党员。她爱厂如家,奋力拼搏,对技术精益求精,所缫厂丝经常保持-水平。1963...[详细]
赵宋生(1940.2—1996,2)四川重庆人。擅长中国画。1965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。高级美术师。曾任玉溪市文化局局长、玉溪市文联副主席。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、博物馆等收藏。作品《花卉的思念》、《绿水情深》收藏在毛主席纪念堂。《 溶溶月色》获中华杯全国中国画大奖赛二等奖;《乐途》获第七届全国美...[详细]
叶连品 (1940.10—1995.7)曾用名天石,山东日照人,擅长雕塑、绘画、书法、篆刻。1962年毕业于山东艺专。曾在山东临沂地区费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,在费县文化局分管美术、文物工作,临沂地区文管会银雀山汉墓竹筒博物馆副馆长、副研究员。部分石砚和篆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,其作品曾在数十家海...[详细]
卢明厚(1940年~1998年) 四川省成都市人。1963年9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井专业,197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63年~1978年,历任大庆油田1201钻井队实习员,胜利油田32120等钻井队技术员、32194钻井队队长、钻井一大队副大队长、钻井指挥部调度长。1978年~1986...[详细]
樊凤岐(1940—1978) 扶风县法门镇宝塔村人。中共党员,1961年任宝塔大队店门前生产队会计,1965年被选为生产队队长。在油菜生产中,他通过长期观察试验,发现移栽油菜的地里多收一料玉米。他记录描绘了油菜生长性状图,总结出油菜从育苗移栽到收获一整套五改栽培经验:即一改直播为部分...[详细]
安俊华(1940~1970),出生于华阴县文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1959年入伍(同年其家迁入白水县西固乡梁家村),196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入伍后,历任一三四师战炮营一- 士、副班长、班长、司务长、排长、副连长等职。在西藏平叛战斗中,勇敢顽强,受到连、营、团多次嘉奖。有一年俊华的父亲病故,...[详细]
周成美(1940—1985)女。费县姜庄湖村人。1959年春,她结婚不满一个月即参加了修建许家崖水库的施工,并发起组织女子打夯队,任队长。她积极完成了指挥部交给的各项任务。 1960年2月被评为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。同年,以她为首的打夯队被全国妇联誉为“钢铁十姊妹”。 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