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定坤 (1918~1989) 笔名东方。山西屯留人。中共党员。高中毕业。1937年后历任中共长子、壶关县委组织委员,八路军漳南游击队大队长,冀鲁豫军区新3旅9团教育干事、军区政治部营教导员、随军记者,《冀鲁豫日报》特派记者,大连日报社副社长,旅大区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,大连文法专门学校教导主...[详细]
李德欣 (1918~1969) 笔名李诃。安徽霍丘人。1937年赴延安鲁艺戏剧系学习,后历任鲁艺教育科长、实习科长,安徽小学教师,霍邱行政办事处俱乐部主任,霍邱文化剧团导演及霍邱上京中学政治教师,文化部艺术局干部,《剧本》月刊部主任,《戏剧论丛》常务编委。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56年加...[详细]
李伯宁 (1918~2010.12.10) 笔名白丁。河北任丘人。中共党员。1936年毕业于高阳县简易师范。1937年参加革命,历任冀中区肃宁县县长兼县游击大队队长,《冀中导报》科长、副总兼科长,中央政策研究室城市组研究员,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矿组组长,1949年参加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...[详细]
廖春源(1918~1948),广东梅县人,1938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9年,党组织派他打入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政治大队,进驻翁源的江尾、三华、周陂等地,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。1940年至1943年,他先后到四会、花县、英德等县,担负地下党组织发动工作。1945年在清远县参加抗日战斗,任...[详细]
邝健玲(1918-1944),女,小濠涌乡人,民国7年(1918)出生。因受八区地下党领导人邝任生影响,参加抗日救亡运动,从事妇女工作。 邝健玲在健民小学读书时,受邝任生的启迪,思想觉悟日渐提高,常深入妇女群众中宣传革命道理。民国26年(1937)“七七”卢沟桥事变后,她积极地向妇女宣传抗日...[详细]
江世玉 (1918—1994)小生演员。北京市人。10岁入富连成科班。师从萧长华、茹富兰、陈盛泰等。18岁出科后,拜姜妙香为师,搭班与许多名家合作演出。1949年后,加入中国京剧院,为二团主演,与李和曾、张云溪、张春华、高玉倩等长期合作。1962年赴沪演出《评雪辨踪》等剧,颇得好评。晚年主要从事...[详细]
江尚尧(1918~1945),原姓薛,名运林,五华县转水人。1939年春在五华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,担任初中部党小组长、党支部委员。1941年春,江尚尧被党组织调到大田石灰坝教书,同年,在石灰坝建立党支部,任支部书记。不久被调到河源县黄村板仓小学,以教书为掩护,担任中共河源县委宣传部长。1941年...[详细]
黄子厚(1918—1998),又名黄仕尧,广东省开平县龙胜西杰人。黄子厚长期在荔湾地区工作生活,属南源街居民,热心于社会公益和区街工作。他自幼聪敏好学,能写一手好字,10余岁就已渐露头角,曾为家乡书写牌坊,流传至今。成年时更勤习书法,遍临和摹习欧阳询和虞世南两大书法家字体,善学欧体的风骨遒劲险峻...[详细]
黄钟(1918~1975年),原名成荣,曾用名仁荣,本县棉湖镇东湖村人。1933年小学毕业,1935年考入普宁县立一中高中部。1936年转学汕头市时中,认真学习,追求进步,积极参加青年抗敌救国会。毕业后在普宁、棉湖等地小学任教,从事抗日救亡工作。1939年4月,黄钟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1年,受...[详细]
黄文法,原籍广西灵山县灵城镇,1918年8月生于廉江县安铺。父亲黄其芝,少年时在北海一有钱人家当童仆,操持力所能及的家务。到了15岁才读了一年私塾,19岁那年借别人之名考取北海邮政总局,当了信差(送报员);1916年被派去廉江县安铺当四等邮局长(相当现在乡镇邮电支局长)。母亲原是何家妾氏,夫死后...[详细]
黄天戈 (1918~1999) 原名黄锦銮,笔名天戈、呼加诺。广东人。1947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系。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,历任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创作员,南京市文联文学部总干事、工会主席,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作家,江苏人民出版社、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,副编审。1942年开始发...[详细]
黄平(1918~1999),广东龙川县人,高中文化程度。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解放战争时期,历任龙川县武工队指导员、九连总部青干班党支部书记、河源铁牙山增田横坑武装斗争工委书记兼连指导员、东二区支前司令部工作队队长。建国后,从1950年10月起,任龙门县土改队中队长,...[详细]
黄立荣,1918年5月13日出生在河北省交河县(现泊头市辖区)冯清乡黄官屯村。家境贫寒,从小就跟随大人在地里“刨食”,贫瘠的几亩盐碱地,维持着全家6口人半饥半饱的生活。在苦难的挣扎中,黄立荣长大了,长成了黑壮粗实的汉子,红红的脸膛,短短的头发茬,全身散发着浓烈的庄稼汉的气息,生活淳朴而聪慧。19...[详细]
黄高扬,又名炳增,1918年生于广东省台山县西村乡高龙里村的一个华侨家庭。父亲在美洲谋生,高扬在母亲身边长大。1925年,黄高扬进入本乡的绍宪小学读书,13岁小学毕业。1931年秋到广州念中学,正值九一八事变,黄高扬立志要学好本领,拯救国家。他奋发读书,追求革命真理,利用假期练枪习武。 19...[详细]
黄德维(1918—1995),家名锦炜,蓝坊镇程官村人。他于1939年投奔抗日部队黄涛部62军157师任中尉科员,参加两次粤北会战,以军功升为少校。 1943—1945年,他担任民办报纸《蕉岭新报》,该报一面宣传抗日,一面对国民党腐败现象予以揭露抨击。群众对该报有好评。 1945年春,经...[详细]
何雪松(1918-1949) 四川省高县人,又名永柏、柏林,笔名蜀英。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。1947年因组织武装起义,在重庆被捕,在渣滓洞狱中积极为党工作,多次与敌特斗争。1949年11月27日深夜,英勇就义。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。 何雪松1946年历经坎坷来到重庆,在海棠溪孙家坡...[详细]
何醒民(1918-1979)湖口镇白木村人。1935年参加油山游击队,1938年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。历任班长、排长、连长、教导员、团长。1939年在苏北曹撤战役中受伤。1949年随军南下,曾任广东警备区科长,荣管局局长。1952年12月,广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他为省人民医院第一副院长。1979年7月...[详细]
何俊才(1918-2009) 翁源新江小镇水口村人。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9月任中共翁源中学支部书记;1940年7月调离翁源到清县工作,任北江挺进第二纵队中共特派员,“挺二”支部干事会书记。1941年,历任中共清(远)三(水)花(县)边区工委书记及中共清远县委书记。 1945年8...[详细]
何敬平,又名前贵,1918年生于四川省巴县木洞乡一个贫农家庭。其父由于家贫又要抚养三子,操劳过度,过早去世。之后,仅靠其母帮人洗衣干活的微薄收入供何敬平上学。 1935年,北平爆发了党领导的一二九爱国-。10月,重庆各界闻讯响应。11月,重庆大学连夜组成“学生救国会”。接着重庆39所中等学校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