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邦彦(1915~1942 年),原籍从化太平镇油麻埔村人,出生于马来西亚。15 岁回国就读于中山大学附中(今广东省实验学校)。他在学生时代就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,从事革命活动,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先后担任过中大附中的党支部书记和党领导的进步学术团体—广州世界语学会的副主席,是从化最早的共...[详细]
林举铨(1915-1952年),岗尾乡荔枝根村(今岗美镇荔)人。赴广州读中学,在大中中学和国民大学肄业期间,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。1937年于广州参加广东省青年群众文化研究社。1938年11月,由黄昌熺、刘文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,为中共阳春党组织发展的第一批党员。1939年9月,任中共春城党支部...[详细]
李筱峰 (1915~2003) 笔名李三郎、何维。广东台山人。中共党员。1933年毕业于广州广雅中学。1934年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从事保卫工作,1939年赴潮汕地区参加抗日武装,任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《新华南》编委、文化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,后在香港《华商报》工作,1942年后历任东江纵队保卫...[详细]
廖海光 (1915-1993)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,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。 湖南省酃县(今炎陵县)人,1915年9月26日出生在酃县垅溪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1930年11月投身革命,在县警卫营当战士。后调入工农红军湘赣独立一师,给师政委王震当警卫员。1931年加入中...[详细]
梁其颖(1915-1969),乳名兆铭,曾用名杨韦、梁伯豪,乾务人。 少时在乡读书,酷爱文艺。民国15年(1926)入和风中学读初中,民国19年 (1930)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,民国23年(1934)毕业。民国24年(1935)8月赴日,入东京大学社会高等专科学校,肄业一年回国。民国26...[详细]
雷加 (1915~2009) 原名刘涤、刘天达。辽宁丹东人。中共党员。肄业于东北大学。曾参加“一二·八”淞沪抗战,1939年后历任延安文协秘书长,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,安东造纸厂厂长,中央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管理处处长,三门峡工程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,北京作协副主席,全国文联委员,中国作协顾问、...[详细]
赖少其 (1915~2000) 广东普宁人。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。早年从事新兴版画创作,历任新四军某部宣传部长,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,南京市文联主席,南京大学、金陵大学教授,华东文联秘书长、副主席,华东及上海美协副主席,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,安徽省文联主席,省美协及书协主席,省政协副主席。...[详细]
孔振林 (1915~1975年),男,宾亨镇山根村人。文化程度私塾五年,12岁跟随农军参加革命。 “七·七”卢沟桥事变后,参与华侨会宁同乡服务团抗日救亡宣传活动。1938年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0年3月~1942年冬,任中共罗汶支部书记。但因形势险峻,罗汶支部-停止活动,党员疏...[详细]
柯岗 (1915~2002) 原名张克刚。河南巩义人。中共党员。1937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,1939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。历任八路军129师宣传部干部、情报站长,晋冀鲁豫中央局《人民日报》编委,新华社野战记者,第二野战军宣传部副部长,西南作协理事,国务院文化部剧本委员会办公室主任。19...[详细]
金近 (1915~1989) 原名金如温。浙江上虞人。中共党员。1939年后历任重庆流浪儿童-教师,重庆、上海英国新闻处文学翻译,儿童文学作者联谊会理事、副主席,北京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编剧,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负责人、顾问,《儿童文学》负责人。中国作协第三、四届理事。1936年开始发表作...[详细]
贾植芳 (1915~2008) 笔名杨力、冷魂等。山西襄汾人。1932年在北平上高中,参加“一二·九”-,1936年入东京日本大学学习,1937年弃学回国参加抗战,曾任抗日部队对敌翻译、宣传员,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,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在国民党政权新闻机关工作,1945年在徐州从事伪军策反...[详细]
简锡兴(1915~2000年)。1915年11月9日生于新塘村,年轻时曾就读黄埔军校。1938年前经常扛着-,以打猎为名到凌塘村梁池等同志处接受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。后来,积极参加抗日救国队伍,并在徐幽明、梁池等人的带领下,参加抗日青年大同盟(简称抗盟),开展交通、通讯联络、送情报,掩护地下工作人...[详细]
姜佐周(1915—1984),生长于汉中,自幼喜爱戏曲艺术。1932年,拜师学唱汉剧,后又学秦腔,以演须生见长,也演小生。后外地京剧班来汉中演出,他又开始学京剧。1937年,秦腔“化民学社”来汉中演出,学社遇到困难,他出任剧社社长,负责联系和组织剧社到城、洋、勉等县演出,为秦腔在汉中的发展起了重...[详细]
蒋锡金 (1915~2003) 笔名霍亭。江苏宜兴人。中共党员。1934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。历任《当代诗刊》、《中国新诗》月刊主编,中华全国抗敌协会机关报《抗战文艺》编委,《文艺新潮》执行主编,淮阴《新华日报》副刊主编,山东省文联专业作家,东北大学教授。中国作协吉林分会名誉主席。1933...[详细]
蒋可然,原名蒋昌繁,化名蒋君甫、向远等,1915年2月18日出生在四川省武胜三溪乡长深沟一个农民家庭。兄弟姊妹六人,父亲早年去世,家境十分贫寒。 蒋可然幼年在长深沟东王庙读私塾,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,考入武胜县第三小学(沿口小学)读高小。1931年秋,考入岳池县立初级中学,次年,转至遂宁省...[详细]
胡毅,原名胡葆淼,又名胡潍泱、胡葆珊、胡维毅、胡伊,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城厢一个破落地主家庭。兄弟六人,他排行第三。1931年读完小学后,他即到烟台谋生,次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文登乡村师范学校。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乡师积极开展活动,胡毅进入该校后,便受到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影响,阅读了许多马列主...[详细]
胡苏 (1915~1986) 浙江镇海人。中共党员。早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,组织战时流动宣传队,1937年进青训班,后转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、延安鲁艺学习,结业后留校任教。1939年后历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教师,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、火线剧社副社长,溶城县委宣传部部长,冀中区党委...[详细]
黄泽成(1915—1942),又名李鹰杨、黄天荡。新会县紫坭乡东观里(今属蓬江区)人,生于天津。后随家人到故里。民国22年(1933年),在广州广雅中学读高中期间,加入进步组织行社读书会。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,加入学校救亡协会,参加过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--,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组织“突进社”和广州...[详细]
何万祥(1915-1944)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6团2连连长 本姓朱,参军后更名为何万祥。男,1915年出生,甘肃宁县人,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1年冬加入红军,在红26军42师3团当战士。1936年2月,红军东渡黄河,开始东征,何万祥所在的部队担任右翼第1梯队。他积极报名参加渡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