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芷 (1915~2005) 原名何澄超,笔名荷子。广东广州人。中共党员。1936年后广州锋社话剧团发起人之一,中国诗坛社社员,广州《建国日报》副刊,曾与他人合编《草莽》文艺杂志,1950年后历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处长,《广州日报》编委、副秘书长,广州钢铁厂党委宣传部长,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,剧...[详细]
郝一军(1915—1982) 曾用名郝廷奎、郝弄三、郝艺军。牟平县初家镇(今属烟台市莱山区)郝家村人。1938年3月,郝一军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。同年10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任中共胶东区委-部政工干事,黄县石板丁家一带根据地工作队队长,胶东抗战剧团团长、政委,胶东鲁迅艺术学校校长。1940年...[详细]
郝汀 (1915~2004) 笔名柏叶。山西榆次人。中共党员。1932年毕业于榆次职业学校商科。1936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,历任牺盟总会宣传委员会美术工作者,上党中心区支部书记,《文化哨》,晋东南文救总会筹委常委、党团书记,《文化动员》,美术家协会晋东南分会理事长,太行抗战学院语文、美术教师...[详细]
郝斌 (1915—1944)原名郝铭才。蓬莱市马家沟村人。17岁考入山东省立第八中学,接受进步思想。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。1938年2月3日,参加了中共蓬莱县委发动的抗日武装起义, 2月14日,带领三区乡农学校百余人于车里张家加入起义部队,被编为起义部队的第二大队,任第二大队政委。同...[详细]
缪海稜 (1915~1996) 笔名海稜、问津。四川西昌人。中共党员。1937年肄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文学系。曾任延安新华通讯社通讯科长,《解放军日报》记者、特派记者,陇东通讯处主任、报社采通部副主任及西南总分社社长、东北总分社社长、总社国内部主任及社编委会委员、副社长。1977年后历任新华通...[详细]
郭元祥(1915—1948)临淄县崔碾村(今属淄博市临淄区)人。中共党员。1938年参加革命。曾任第三野战军某部团长。1948年12月牺牲于淮海战役中。经历历史事件: 淮海战役 (公元1948年--公元1949年) 同年(公元1915年)出生的名人: 南方安 (1915~1946)...[详细]
龚人放 (1915~2011.11.10) 满族。吉林双阳人。中共党员。194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俄文商学系。1946年后历任西北大学、清华大学讲师,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,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俄语讲座主持人,北京大学俄语系副教授、教授。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。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91年加...[详细]
高树仁 (1915—1948)乐陵市茨头堡乡前高村人。1937年1月参加革命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任冀鲁边军区二十团政委。1948年牺牲于沧州。 ...[详细]
高启文 (1915—1972)平邑县高泉庄人。华东支前担架英雄。1946年6月,参加平邑一区担架队,支援解放韩庄的战斗。8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9月,他随平邑一区担架队开赴鲁南,担任第二中队中队长。在傅山口、泥沟等战场上,被评为抢救伤兵模范。在支援宿北战役中事迹突出,被“一”总兵站评为“担架模范...[详细]
甘永柏 (1915~1982) 重庆万县人。民革成员。1935年毕业于上海商学院。历任上海商学院助教、讲师,民生实业公司经济研究室研究员、副主任、供应部主任,重庆大学等大专学校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,监察部部长助理。全国第五届政协常委、副秘书长,民革中央负责人,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。1930年开始...[详细]
冯峰(1915—2000) 沙溪上亨村人。早期经常组团回家乡演粤剧,后加盟薛觉先的“觉先声”粤剧团,曾是红遍广东省、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的粤剧艺人。50年代进入电影界,从事电影业,与名电影演员张瑛、冯应湘等合拍多部电影。自编自导《亡命十五年》和《细路祥》。1951年,由于脸部肌肉萎缩...[详细]
房泽玉(1915—1942)长清县人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任本村党支部书记。在他家里设立了党的秘密交通站,长清县一、二区委成立后,他的家一直是区委的办公地址。 1938年底任中共长清县二区区委宣传委员,1940年2月任二区区委书记。 他带领全区群众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斗争, 对保卫根据地起...[详细]
房修基(1915—1943)绰号房麻子。乳山县(今乳山市)房家村人。1938年秋入国民党苗占魁部武术队当兵。 1939年2月参加了中共领导的牟平县侦察队,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不久提升为队长。他经常带领队员出没于牟平、福山日伪军与投降派盘踞的村镇,侦察敌情,铲除罪大恶极的敌酋、汉奸。在牟、福...[详细]
方少穆(1915—2005) 字秉维,沙溪濠涌村(今大同村)人。该村商人方林好第六子,兄方少逸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民革中央常委。少穆民国25年(1936)在广州市广雅中学投身革命,1937年参加广州战时服务队,并回中山组织下乡抗日宣传队。1938年赴延安学习,1939年在延安中国人民抗...[详细]
翟毓蔚 (1915—1950)字丕晔。 章丘县相公庄镇桑园村人。国民党少将。193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。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,参加军事训练班,被推荐为教官。1938年2月, 李曼村、宋乐生等人在三山峪、石峪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,成立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,翟毓蔚亦带人参加,任参谋。同年3月4日,...[详细]
周志华,原名胡秀清,又名胡贤诚,1915年2月21日出生在湖北省随县环潭镇下街一个小商人家庭。父亲胡春如,以做鞭炮兼做天花板、粮行为业,勉强维持生活。周志华有弟妹九人,他是老大。 1922年,周志华进入私塾读书。他勤奋好学,尊师爱友,成绩优异。1927年春,环潭地区工农革命运动高涨,他积极加...[详细]
戴克明(1915—1986)湖北省黄安(今红安)县七里坪镇檀树戴家塘村人。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少共黄冈县区委书记,黄安县特务大队大队长,中共河南省光山县县委书记。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。 抗日战争时期,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电台警卫队队长,支队供给处会计科科长,支队...[详细]
戴豪亭(1915—1945)原名戴连英,曾用名陈立民。临邑县营子乡黄家庄人。1937年入县师范讲习所读书。 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9年夏,任陵县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, 后调四区任抗日民主政府区长。1942年1月任临北办事处主任兼临北县大队大队长。 1944年秋任齐临商三边县大队副队长...[详细]
华侨女英烈 陈康容,又名陈月容、陈容,永定岐岭人,1915年生于缅甸。父陈锡梅,早年留学日本,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,后在缅甸曼德勒开设照相馆。康容15岁随父回永定探亲,后考入集美中学、厦门大学。1934年,到缅甸仰光华侨女子初级中学任教。该校是爱国华侨捐资创办的,校长思想开明。康容在校里满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