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重桂(1915-2005),男,汉族,1915年12月生,江西省雩都(今于都)县禾丰镇庙堂坑村人。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(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4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),1933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,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...[详细]
刘宣(1915—1991),惠阳县澳头镇岩前村人。出生于香港。民国20年(1931)淡水崇雅中学毕业,返回香港旺角弥敦道智仁勇学校任教员。民国22年(1933)在香港参加地下组织中华民族自卫武装委员会。民国23年(1934)任智仁勇学校校长。民国24年(1935)参加香港抗日救国会,从事抗日活动...[详细]
刘希彬(1915~1951)完县(今顺平)导务村人。1937年10月在寨子村参加八路军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骑兵团连指导员、副营长、营教导员、团副政委。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,赴东北松花江任解放军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三七四团政委。平津战役结束后,南下渡江直至海南岛。1950年10...[详细]
刘文信(1915-1936),化名朱三,1915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任县刘家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自幼丧母,在祖母、姐姐的抚育下成人。由于家境贫困,8岁起一边随父亲下地劳动,一面在农闲季节到农民夜校学习知识。通过学习,他逐步了解了阶级社会的现实,在心灵中,播下了推翻统治阶级、消灭剥削制度的种子。后来...[详细]
刘胜洲(1915~1991),男.1915年出生.山东沂水人,初中文化。1935年参加中共党组织 活动,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。历任部队战士、班长、排长、大队附、连长、副营长、军分区股长,武装部部长、莒县县委委员等职。1949年2月随军南下,1949年5月至19...[详细]
刘清江(1915~1947)又名刘常运。望都西黑堡村人。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,性情刚直,喜打抱不平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即参加了路西抗日救国自卫会,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0年担任望都县第二区(后改为三区)区委书记。1942年对敌斗争形势恶化,刘清江坚持活动在本区,昼伏夜出指导各村...[详细]
刘清池(1915~2005)雄县甄码村人。1937年12月参加革命,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战士、副班长、班长、副排长、排长、副连长、连长,晋察冀抗大二分校陆军三队学员等职,参加了少家庄战斗、云邱照北村战斗、七里河等战役战斗。解放战争时期,历任察哈尔张家口教导队队长,晋察冀军区五分区...[详细]
刘墨村(1915-1996)号古燕、古燕老人、古燕村人、听鹂斋主,当代书法家、诗人、京剧艺术家。生前系九三学社社员,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,中华诗词学会副主席、马鞍山市政协委员。著有《刘墨村书法选集》、《墨村诗词手稿》。曾在江苏省美术馆,安徽省博物馆及马鞍山市举办个人书法展。1990年作为马鞍山市...[详细]
刘汉清(1915~1996.2)莱西市南墅镇南墅村人。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,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8年后,历任八路军五支队民运科和敌工科干事、股长,莱阳县公安局特派员,莱阳县委宣传部长兼七区区委书记。1944年11月,任中共莱阳县委代理书记,1945年8月,任中共莱阳县...[详细]
李顺达(1915~1983),河南省林县(今林州市)东山底村人,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全国著名劳动模范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,组织西沟群众发展生产、支前参战,先后担任村农民救国会组长、民兵大队长和中共支部书记等职。1946年,他领导村民制定了五年经济恢复发展计划,推动了全村农业生产的发展...[详细]
栗森(1915.1~1990.10),又名栗大清,男,汉族,夏津县宋楼镇栗寨村人。1937年10月入伍,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战时期曾先后任鲁西北军政干校中队长,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一团营长、团参谋长,泰西军分区泰安独立团副团长,冀鲁豫军区武委会军事科科长;解放战争时期曾先后任晋冀鲁豫...[详细]
李秋野(1915~1968)安国明官店村人。1935年从冀县中学毕业后,先后在山东博山县和安国县伍仁桥镇小学任教。1937年投奔革命队伍,先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读书,翌年4月转入陕西公学,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中共晋察冀分局青委会组织部干事,中共华北局行政处处长、生产处秘书长,山东渤海利民盐业公...[详细]
李评山(1915~1989)海南澄迈县白莲乡(今白莲镇)罗驿村人。1940年参加琼崖抗日独立总队。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日战争时期,历任第三大队军需副官;澄迈县办事处财政科科员、科长;澄三区联乡办事处主任、区长;澄迈县抗日民主政府委员、粮食科长、财政科长;琼崖西区经济委员会委员、建设科长等...[详细]
林正钳(1915-1948),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连云村人。1915年10月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1948年7月参加革命斗争,为连云乡贫农团成员。1948年8月,国民党当局调动保安团残酷镇压连云乡农 动,林正钳不幸被捕,面对敌人的残酷刑讯坚贞不屈。同年8月21日在金鸡山被敌保安队杀害,壮烈牺牲。...[详细]
林相(1915-1940),福建省平潭县屿头乡田下村人。1915年12月出生,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任闽中游击队战士,参加了闽中地区游击战争。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,任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二营二连班长,参加了东进江南和开辟苏南、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。1940年11月在江苏省...[详细]
林里青(1915~1942)原名董国钧。蠡县荆邱村人。高中毕业后,于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,1938年参加蠡县新世纪剧社,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。7月,新世纪剧社调到冀中区,董国钧留蠡县任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科长。在残酷环境下,他坚持党的义务办教育方针,使大多数男女适龄儿童都能入校学习,对成年人则开办...[详细]
林超常(1915—1940年),昌江县墩头村(今东方县辖)人。抗战时期,昌江县抗日救亡的活跃分子之一。海尾特别党支部的组织者和创建者。193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就读。受到共产党员林克泽、张光壁等人的革命思想启迪,参加民主革命活动。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年初,林受聘任海尾小学教...[详细]
黎莉莉(1915年6月2日-2005年8月7日),原名钱蓁蓁,祖籍浙江湖州,生于北京。著名的电影女演员。 1926年出演处女作《燕山侠隐》,素有“甜姐儿”之称。代表作有《小玩意》、《体育皇后》、《大路》、《狼山喋血记》等。 2005年8月7日逝世。 她从小当过丫头,做过养女,学...[详细]
李敬之(1915~1945)原名鸿恩。定县(今定州)东朱谷村人。肄业于保定育德中学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,后因病休学,在本村小学任教。曾在定县《醒民日报》以泽普为笔名发表小说、杂谈多篇,宣传抗日救国。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去山西太原参加军政训练班,后加入河北民军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