渠玉柏(1914—1938)曾用名渠新民、渠茂亭、渠为之。滕县(今滕州市)张汪镇皇殿岗村人。1931年2月,考取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。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因从事党的地下活动, 于1932年9月14日被反动当局逮捕,后准保释放回校,又被开除学籍,遂到滕县国民书店供职,后参与了中共滕县特支的领导工...[详细]
钱凤翔 (1914—1948)又名前进。济宁市中区人。193 6年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陈庄小学当教员。 1938年7月到鲁西北参加八路军,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八路军东进纵队政治部-科科员。1939年春,转地方工作,任中共河北省宁晋县县委书记。1940年2月,任滏北区农会秘书,1941年2月...[详细]
彭子冈 (1914~1988) 原名彭雪珍,笔名子冈。女。北京人。中共党员。历任《大公报》记者,《妇女生活》杂志,《进步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记者,《旅行家》主编。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。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著有通讯集《苏匈短简》、《子冈作品选》、《时代的回声》等。 ...[详细]
潘玉凯(1914—1944)乐陵市黄夹镇潘寨村人。1937年参加抗日工作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先后任乐陵县六区区长、南皮县县长。1944年1月在反“扫荡”战斗中牺牲。...[详细]
庞钧(1914—1985)原名庞正俊,别名赵鸿飞。禹城县东庞桥村(今属禹城市)人。 1930年入安仁第四高小上学。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先后任中共禹城县委政治交通员、禹城六区区委书记、鲁西北特委交通科长、八路军一二九师武装工作团副团长等职。1939年2月任中共鲁西北特委三地委组织干事。1...[详细]
纳·赛音朝克图 (1914~1973) 蒙古族。内蒙古察哈尔人。中共党员。1937年毕业于察哈尔蒙古青年学校。1938年赴日本学习,1942年回国后任小学教员。1945年任蒙疆政府主席秘书、总务厅,后赴蒙古高级干部学院学习。1947年后历任内蒙古日报社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,中共内蒙古分局宣传部...[详细]
梅志 (1914~2004) 原名屠玘华。女。江苏武进人。1933年毕业于上海培明女中。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,从事宣传工作,1933年与胡风结婚,协助他写作,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抗敌文协,历任《七月》和《希望》杂志,重庆希望社发行人、会计、校对,上海全国文协会员,上海作协创作组组...[详细]
梅永福(1914—1948)长山县第三区梅家村(今淄博市周村区张坊乡梅家村)人。1938年4月,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二十九中队,任排长。1939年2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1940年秋, 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七团三营九连副连长。1941年冬至1944年,先后任清河军区司令部侦察参谋、...[详细]
冒舒諲 (1914~1999) 笔名舒諲。蒙古族。江苏人。1934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。历任广东省剧协常务理事,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会员,全国文协会员,全国文代会特约代表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。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著有通讯集《边区实录》,散文特写集《万里烽云》、《扫叶集》、《饮...[详细]
麦新(1914~1947),原名孙培元,别名默心、铁克。原籍常熟。民国3年(1914年)12月5日生于上海。革命音乐家,烈士。幼年曾受音乐熏陶。民国14年父殁,靠母做工、缝洗为生。民国18年辍学,为美亚保险公司练习生、职员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。民国24年,为-歌咏会、业余合唱...[详细]
吕宪章 (1914—1941) 长山县第三区宁家庄(今属淄博市周村区高塘镇) 人。1937年12月筹措0弹药, 组成抗日游击队,自任队长。1938年4月,整编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七支队, 后任五军司令部警卫连连长。1938年6月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营长。1939年10...[详细]
吕金芳(1914—1966)陵县牛王堂村人。全国劳动模范。自幼家贫,给地主扛活达12年之久。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同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先后参加了解放太原、 石家庄等战役,荣获华北解放纪念章。1950年赴朝参战。1954年6月,复员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。回乡后,积极引导贫苦农民走合作化道...[详细]
陆平(1914-2002),男,原名刘志贤,又名卢荻,吉林长春人。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。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,任北京大学副校长,1957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-。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,兼任校长。 陆平1933年2月加入加...[详细]
鲁诰(1914—1959)原名芦继告,又名继诰,鲁继川。广饶县芦家村人。京剧演员。其父芦从先,参加京剧班社,习唱花脸。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做地下工作。其母张翠英,自幼在戏班学唱汪(笑侬)派老生。鲁诰从小受父母熏染,爱好京剧,刻苦习艺,十几岁就入班唱戏。1938年冬, 他在龙口参加中国共产党...[详细]
李文升(1914—1985)沂水县张马庄人。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新中国建立后任乡农业合作社主任。他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,以林促农,仅1956年全村即造林4970亩, 获山东省大面积造林一等模范奖。1955—1957年,他连续3年被评为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。1958—1966年任村支部书记,继...[详细]
刘作廉(1914—1961) 艺名刘森。即墨挪城刘村人。14岁投师学艺,工旦角。17岁开始登台,主要在青岛东镇大陆市场戏院演出。19岁崭露头角。他对即墨柳腔进行改革,将梆子、京剧和评剧等剧种的长处融于柳腔中,使柳腔得以丰富和完善。1956年成立即墨柳腔剧团,任团长,率团活跃在胶东半岛。他先后...[详细]
刘子祥 (1914—1941) 淄川县九区大桥村(今属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) 人。1937年秋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8年春,加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四中队,后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连指导员。1941年任胶济大队大队长,率部于周村、张店、益都、章丘等地,打击日伪军。5月...[详细]
刘仲羽(1914-1941) 原名刘承翱,东平县大羊乡清水坦村人。历任中共东平县委书记、县动委会主任、泰西地区抗日救国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兼《团结报》总等职。 刘仲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。父,刘继道,热心教育事业,在家中办起清水坦村小学。刘仲羽在校学习3年,考入尚庄小学,学习成绩名列前茅。...[详细]
刘泮溪(1914—1978)昌邑县刘家埠村人。出身农民家庭。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,任该校附中教员。1946年,到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。1951年,加入中国民主同盟,并担任山东大学《文史哲》杂志编委。1953年,山东大学校长华岗提出由刘泮溪、 孙昌熙、韩长经成立3人小组,开设鲁迅研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