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向奎(1905~1972) ,福建诏安人。别名紫文。国民党陆军中将。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、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毕业。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排、连长,北伐东路军第一师营长,暂编第一师特别党部执行委员,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军训大队大队附,第三十六师第二补充团团长。 抗日战争爆...[详细]
邵振维(1905-1927),乳名新春,湖南浏阳县丰裕乡人,1905年2月生。她的家坐落在风景优美的五虎山下,门前一池清水,屋后几丛翠竹,附近有一个较大的石膏矿,所以丰裕乡又被称为石膏乡。她父亲是邵氏宗祠小学的教员。她11岁随父亲进小学读书,是全校惟一的女生;毕业后升入毛公桥的卓然高小。这所学校...[详细]
若瓢(1905~1976年) 若瓢,曾用名苦瓢、苦凡,俗家名林永春,浙江黄岩人。浙江椒江印山模范学校毕业。民国7年(1918年),因病在天台山国清寺出家受戒,拜日妙为师。以后又在上海超尘精舍向兴慈法师求教,研习佛学,并自修古文和国画。曾在浙江宁波、镇海、杭州...[详细]
邱会魁(1905-1993)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人。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兴国模范师排长,红三军团6师16团连长,5师15团营长,14团管理处主任,13团连长,独立师司令部参谋。参加了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晋察冀军区察南支队支队长,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...[详细]
秦霆宇,号紫萱。1905年出生于陕县东凡乡小北阳村一个地主家庭。曾在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过训。1932年加入国民党"c·c"特务组织。1943年至1948年,曾任河南省政治干部训练团总务科长、灵宝县县长、安阳县县长、陕州专员兼分区保安司令。1949年畏罪潜逃。1950年,在镇压-运动中,被逮捕处决...[详细]
秦超(1905~1930),原名秦志铭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出生于湖北枣阳。中共早期党员,红军,烈士。民国14年(1925年)秋,于枣阳县立白水中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翌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。民国16年6月,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特别军事政治学习班学习。一年后,转入莫斯科高级射击学...[详细]
庞白虹(1905.8~1985.4)原名剑溪,又名白鸿,辽宁省辽阳市人。河南省著名书法家、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庞白虹生于画师家庭,12岁丧父,家境艰难。13岁考入辽阳县中学,获免费待遇。1931年"九·一八"事变后,-关内,寄居北平,曾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。1932年考入北平"京华美术学院"西画系...[详细]
牟洪礼(1905~1931.5),字修五,化名薛礼德、李若水、孟名三、莫修五,山东省潍县牟家院村人。8岁入本村毓贤小学读书。1923年赴济南就读于济南工业染织学校,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爱国宣传活动。1925年经宋伯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7月,由工业染织学校毕业,返回原籍开展革命活动,是牟家院村中...[详细]
吕永新(1905~1976年) 吕永新,浙江余姚人。解放前,务过农、当过小工、送过煤、做过旅馆服务员,经常失业,受苦挨饿。解放后,1957年初,到嘉露旅社,当家作主人,强烈的翻身感使他数年如一日,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旅客身上,千方百计方便旅客需要,普遍受到旅客好评,年年得到组织表彰。凡住在嘉...[详细]
李紫明(1905-1989),南曹村人,出生于地主家庭。幼年上学。北伐战争时期由石文卓介绍参加国民党,任区分部小组长,在南曹一带组织农民协会,打倒了本村大恶霸李克昌。"四·一二"蒋介石叛变革命,他将农民协会改为"一心会"转入地下活动。口号是:打土豪分田地"。1928年他在淮阳师范上学,继续坚持革...[详细]
李友于(1905—1938) 字右卿,扶风县南阳乡龙里村人。书香世家,父李介夫系晚清优贡生,曾任陇州知事、周至县教谕、扶风高等小学堂山长等职。友于受父熏陶,少有大志,勤奋好学,民国10年(1921)毕业于扶风县第一高等小学,后考入省立一中,因深感国家孱弱,军阀割据,旋考黄埔军校为第四...[详细]
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(1955)。原名刘国章,曾用名张明。1905年12月29日生于河南省信阳王家岗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。后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。1927年回国后,曾任苏联共产-表团翻译、中共中央翻译科科长。1931年6月任中央巡视员。1933年6月赴张...[详细]
刘九学(1905·8--1964·9),原名刘刺猬,出生于博爱县柏山村一个贫苦农家。曾任焦作李封二矿场采煤队队长、李封一采区区长、焦作市人民委员会委员、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。1950年2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模范。1953年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名为"全国劳动模范"。曾当...[详细]
刘华春(1905—1993)江西省吉安县人。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军总司令部经理部科员,红一方面军供给部留守处政治委员,闽赣军区供给部仓库主任,-总部军需科科长,红三十二军供给部军需科科长。参加了长征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...[详细]
林国选(1905—1984 1.13)字建升,温县招贤乡上苑村人。自幼上学,酷爱作画,常着意涂抹以自赏。1928年7月毕业于开封东岳艺术学校。后曾在汤阴县政府组织的区、段、村长训练班任教数月。1929年初,到上海美术专业学校深造,曾直接受教于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大师。1931年毕业后,先后在开...[详细]
李甲宝(1905—1985) 一名李华,宝鸡县贾村镇陵厚寺人。解放前在“党拐子戏班”、“安正戏班”、“鸣盛社”演出。建国后曾任西府秦腔剧目挖掘小组副组长。1958年被省戏曲学校聘为艺术指导。演旦角,做工细腻,善于把人物性格和自己的表演结合,一招一式,一顾一盼,颇为传神,以主演《拾玉镯...[详细]
李大寰(1905~1967) ,壮族,初中文化。1905年出生于古蓬乡三浪村。1945年2月,任古蓬乡乡长兼抗日自卫队大队长,组织领导当地群众开展抗日斗争。解放战争初期,与韦盛经、樊茂春等人组建人民武装队伍,担任三浪(枝林) 武装基干队长。1947年9月16日,参与 指挥古(蓬) 思(吉) ...[详细]
李楚瀛(1905--1950)中将。名就,字自勖,广东连县人,生于1905年10月30日。黄埔军校第1期、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2期毕业。曾任第9师25旅50团团长,1933年任第83师247旅少将旅长,参加长城抗战,1937年任第23师副师长,抗战爆发后在津浦路阻击日军,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,...[详细]
金文彬(1905~1984),扬中县永胜乡永前村人。出身地主家庭,在泰兴县永安洲有祖田百余亩。金青年时代耽于游乐,不事生产,祖产几被卖尽。33岁时开设槽坊,因经营得法,家道复兴。 1931年后与李培根结识,相交甚厚,受李影响,倾向革命。抗日战争时期,积极支持抗日民主政府的抗日斗争。1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