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耀明(1905~1972),陕西临潼县张家庄人,黄埔军校一期毕业,抗日爱国将领,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,曾任国民党陆军旅长、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陆军第38军军长、南京首都卫戍总司令;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等职。 抗战前期 1924年春经于右任介绍,与关麟征、杜聿明等十数名陕西学生赴广州考入黄埔...[详细]
张望之 (1905年~1985年) 清丰县-子村人。自幼读书,于1923年考入大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,后辍学返乡任教。未几,弃教学医,拜濮州名医赵化龙为师。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救亡运动,曾任清丰县抗日民主政府司法科代理科长。 1952年,张望之参加清丰县联合诊所,任二区(六塔)卫...[详细]
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(1955) 。原名张履勋。1905年8月24日生于福建省连城县新泉乡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6岁入新泉镇东山楼小学,16岁考入连城旧制中学,毕业后返回家乡替人管帐,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计。1929年4月参加本村农民协会和自卫队。当年6月,连城县新泉乡在毛泽东、朱德率领的红4军开辟...[详细]
张开荆(1905~1991) 曾用名张承汉、张谟高。江西吉水人。黄埔军官学校第6期毕业。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8月被捕。1930年8月出狱后,到闽西苏区参加红军,后任红12军第34师第100团连政治委员,红4军第11师第31团政治委员,红12军第34师第101团政治委员,第34师政治...[详细]
张九 (1905—1979年) 原名张润卓,广东省郁南县人。1954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。民国8—21年(1919—1932年) ,先后在广州广九铁路段、粤南机器厂、泰光电业公司、燕塘军校水电厂做钳工、机工、电工。22年,调北海珠光电力公司,负责新购进的发电机组的安装调试和保用工作,期满后续...[详细]
张惠芳(1905~1990),又名阿六,顾路乡人,铜匠出生。民国26年(1937年)7月“卢沟桥”事变后,以组织地方小股武装组织起别动队,遂成一方霸主和江洋大盗,在当地横征暴敛,残害民众。在长江口杭州湾直至嵊泗列岛一带海面上,过往商船须以重金换取张阿六旗号,否则船上货物被劫,人员被抛入海洋。民国...[详细]
张公任(1905~1940),原名人杰,字公任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出生。泰兴人。国民政府抗日将领。历任无锡县工会委员、国民党县党部委员、江苏省党部常委。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时,张公任回苏北作武装斗争,任通如区右翼指挥官,受韩德勤部袭击,退出黄桥,转任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秘书长,后任第三...[详细]
张复初又名张明善,义马市常村人,生于1905年2月,自幼读私塾,1922~1926年先后在渑池县立小学、洛阳第八中学读书。1927年在铁门小学任教,后到观音堂民生煤矿,任教员、文牍、股长、总务主任等职。 1947年,观音堂解放前夕,煤矿停产,全矿工人衣食无着,陷于困境。张复初冒着兵匪...[详细]
余振柔(1905—1975) 女。艺名桂枝香,同行尊称其为桂娘。桂林人。1913年入桂林和园女科班学戏,师从林秀甫学习桂剧。先学小生,后改学花旦,兼工花脸,有真假两把嗓子,擅长唱工。饰演《法场祭奠》中的王金媛、《二皇登殿》中的贺后、《梨花斩子》中的樊梨花、《杏元和番》中的陈杏元等,字正腔圆,委...[详细]
于从云(1905~1973),绰号"傻瓜",河南省通许县练城乡人。豫剧演员,习净行,工白脸。 于幼时家贫,十岁时即为人做小工。十三四岁时,有人怜其生计无着,把他介绍给尉氏南曹娘娘庙小窝班。掌班答应试试嗓子,未试,于得意地随便喊了一声,掌班当即点头允诺。同年农历十月入班,次年正月即登台演出。二...[详细]
姚庆堂(1905~1963年),渑池县仰韶乡上官庄人。1949年以后,曾任农会代表、马岭棉花试验场主任,县、乡人民代表,县人民委员会委员。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,从组织互助组、初级社到成立人民公社,他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。曾荣获中央根据地工作模范奖章一枚,并出席过河南省学习文化模范会、洛阳地区劳模...[详细]
杨子威(1905—1968) 宝鸡县陵原乡何家村人。 小时在本村只读了三年书,民国11年(1922)在宝鸡县城关兴成商号当店员。民国13年(1924)在天成德京货铺当店员,民国21年(1932)接任经理,由于经营有方,使濒于破产的企业有了积累。他还开设外庄,经营棉花,往来...[详细]
杨春芙(1905~1992.4),原名杨秀蓉,女,开封市人。自幼家境贫寒,七八岁当过童养媳。10岁到朱仙镇其姐夫家粮行干杂活,12岁时和9岁的妹妹到开封一家打蛋厂当童工。蛋厂关门后,又到花生行剥花生,去火柴公司装火柴。1921年,杨春芙进入省立第二贫民工厂(即河南妇女工厂)做工。1925年4月,...[详细]
薛临川(1905~1940),字为余,武陟县薛小段村人。毕业于汲县师范。在汲县读书时即加入了共产党。毕业后到焦作、武陟等地教书。 1938年参加八路军,历任赵谭支队(支队长赵基梅、政委谭甫仁)党总支书记、团部党总支书记等职。在其负责部队组织建设工作期间,积极发展、壮大党的队伍,吸收 员,充实...[详细]
熊笑三(1905—1987),湖南长沙人,字肃三,号筱珊。 中国国民党党员。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。黄埔军校六期学员。中共著名特工熊瑾玎的儿子。 历任军职如下: 国民革命军骑兵第1旅见习官、排长、连长; 国民革命军骑兵第2师团附; 1939年熊笑三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200师第65团...[详细]
谢铁民(1905~1927) 原名振武,桂林市人。在五四运动中,接受新文化、新思想的熏陶。1921年与李征凤等在桂林组建“新中国学社”。是年冬,作为“欢迎孙大总统筹备会”成员之一, 参与桂林迎接孙中山的各项活动,并亲聆孙中山教诲。1925年9月,参加广州农-动讲习所学习,并加入中国共产主...[详细]
韦彦烈(1905~1992),原名莫英武,曾用名莫文忠,壮族,1905年生于板河乡西隆屯的一个农民家庭,曾念过四年私塾。1924年应募入伍。1926年参加北伐军,在第三军七师二十二团三营八连任班长,后随部队到江西南昌市,在朱德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“军官教育团” 受训。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...[详细]
王又维(1905—1932) 又名王统,扶风县召公镇南街村人。从民国12年(1923)起,先后在三原师范、上海劳动大学读书,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。民国16年(1927)毕业,带着周恩来、瞿秋白的信件回陕,与省委负责人赵保华联系后,遂回本县开展革命。民国17年(1928),在陕西省第八师...[详细]
王乐天(1905—1944) 小名永贞,又名郊麟,麟游县河西乡上庄村人。麟游地下党和游击队负责人,革命烈士。曾在三原第三师范和凤翔二中读书。民国16年(1927)受聘为麟游高小教务员,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翌年4月,任麟游党支部书记。民国19年(1930)春,随赵伯经入“西北民军”警卫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