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铮(1903~1968),字铁中,惠城镇南美村人。 民国15年(1926),于惠来县立中学毕业后,考进黄埔军校,于第三期毕业。毕业后,任过多种军职。 民国26年(1937)世界童军第五次大露营,时黄铮任中国童军干训班副主任,政府派他为中国童军代表,周游欧洲各国,考察各国青年组训事宜。 ...[详细]
侯又生(1903—1997),家名新望,字爵。梅县白土乡(今梅江区三角镇湾下村)人。因家贫,幼年只读过两年小学就从事农耕。16岁随“水客”去泰国投亲谋生,学织布。19岁返国,到广州投军。时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,民主革命轰轰烈烈,他被选入-卫队。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,炮轰-,侯爵等人冒着...[详细]
侯声(1903—1989),号一鸣,梅县白土乡(今梅江区三角镇湾下村)人。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第三期毕业,曾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深造。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排、连长,旅部参谋、师部参谋及人事课课长、第一师政治部主任。抗日战争期间,曾任第一战区副长官部特务团少将团长,后任预备第八师副师长。19...[详细]
顾仲彝(1903—1965),名德隆,以字行,余姚廊下(今朗霞镇)人,生于嘉兴。父顾瑞来年轻时迁居嘉兴,开办铜丝店经营杂货,后改开同源祥书店兼办印刷厂。因火灾破产,家道中落。 顾仲彝7岁入私塾,10岁入秀水高等小学,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。后为减轻家庭负担,报考嘉兴秀州中学当三年级插班生。五...[详细]
关中岳(1903~1985年),又名关阶,字介玉,新兴县新城镇锦水西街人。幼年丧父,生活贫苦,读私塾两年。15岁参加国民革命军,接受孙中山-思想教育。历任国民党军连长、营长、团长、副师长、代师长。 1944年,侵粤日军企图打通粤汉线、湘桂线,占据中国南北交通线,支撑入侵南洋各地日军。3月,国...[详细]
龚昌荣(1903—1935),化名邝惠安、邝福安,新会县水南乡龙环里(今属蓬江区)人。原姓李,幼年卖给旅美华侨龚福利做养子,改姓龚。后随养父回国在龙环里定居。民国14年(1925年),参加水南乡农民协会的成立和农民自卫军组织的农-动。同年6月,在广州铁路当工人,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洋务工会。省港大-...[详细]
清光绪二十九年(-第十五饶迥阴水兔年,1903年),根敦群培生于安多地区的日贡(今青海同仁县)雄庞西村。其父俄腔多吉(又称阿拉杰布),信奉宁玛教派,精通藏文,谙熟经典,可谓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学者。母亲名白玛吉。 根敦群培原名仁真朗吉(又有说叫阿勒克·吉扎)。他自幼好学,4岁时能读写藏文,7岁...[详细]
甘泗淇 (1903—1964)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,总政治部副主任。 湖南省宁乡县人,1903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。先后就读于宁乡云山学校、长沙长郡中学、湖南法政专门学校。在云山学校读书时,作文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》,受到班主任老师谢觉哉的称赞。1925年...[详细]
邓兆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、七、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,海军原副司令员。 邓兆祥同志1903年4月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县肇庆镇双木棉村(现为肇庆市端州区)。他的少年时期,正值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大转折,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当时一大批志士仁人报效祖国的壮举,使他逐步受到了爱国主义、振兴中...[详细]
邓玉琢(1903—1937),字温璞,1903年生于安东县前阳乡石门村(现辽宁省东港市前阳镇石门村)。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7军107师参谋长。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。 早年考入东北讲武堂。1935年,张学良集训东北军高中级军官时,他被聘为战术课教官。1936年12月,他出任抗日联军临时...[详细]
邓财喜,邓 亻壹 (1903—1931) 红十二军军长,革命烈士。 湖南省郴县(今郴州市苏仙区)人, 又名邓益,1903年出生于郴县栖凤渡一个农民家庭。7岁开始读书,打下古文基础,受到爱国主义传统的影响。1922年考入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后加入共青团。1924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...[详细]
邓如兰(1903—1931年),女,韶关西河(今武江区西河镇)人。因家贫穷,刚步入青春时期-卖给当地大地主的儿子做媳妇,丈夫把她送去韶州德光女子学校读书。1924年孙中山在韶州督师北伐。邓如兰参加韶州各界赞助孙中山北伐大会。然后在西河坝组织农会开展农运和妇运工作。 民国14年(1925年)1...[详细]
陈守明(1903一1945年)。字和旸,陈立梅次子。1922年遵父命偕三弟守镇赴泰,习练工商管理诸务。20岁继承先业,总理全家族辖下企业。1932年将黉利栈汇兑庄改为黉利栈银行;并开拓新兴事业,创銮利保险公司。28岁起任泰国中华总0主席,历4届8年。1936年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外交部驻泰国商务专员...[详细]
陈善,字乐基,化名陈海波,笔名铁丹,1903年出生于广西北流县新圩一个贫农家庭。年幼丧父,家境贫寒。少年陈善与兄弟三人在困苦中煎熬。至上学年纪,陈善无钱上学。后因陈善少有大志,人又机灵,同族怜惜,共同资助他上新圩高等小学。在新圩高小读书期间,陈善认真刻苦,成绩名列前茅,深受师生赞赏。 192...[详细]
陈庆宜(1903~1959年),阳西儒洞边海人,出身贫苦, 195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,当过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和合作社主任。1952~1954年,先后被评为阳江县、粤西地区和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。 陈庆宜所生活的边海村,是临海一外岛屿,水、旱、风灾肆虐,1954年春,陈庆宜带领边海人成立了边海第...[详细]
陈明仁 (1903-1974)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,五十五军军长,全国政协常委。 湖南省醴陵县(今醴陵市)人,1903年4月7日出生于醴陵县洪源乡洪源村一个农民家庭。1924年夏考入广州军政部讲武学校,不久即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。1925年毕业后到国民党部队任职24年,由见习排长升为华...[详细]
陈君冷 (1903—1981) 陈君冷,外海人。出身华侨家庭。青年时从事教育工作。民国15年(1926年)参与江会农运活动,任新会篁庄乡农会顾问,组织农民自卫队,开展减租斗争。民国16年(1927年),江门“四•一六”事变后,国共合作破裂,江会农民协会骨干遭国民党 当局捕杀。陈君冷偕未婚妻转...[详细]
陈鸿炎(1903-1988年),号戟如,陂面镇大村人,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生。在北平私立华北大学预科毕业后赴日本留学,民国19年(1930年)秋,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回国。同年10月至民国26年任阳春县教育局长。其间曾兼任县立第一乡村师范校长。民国28年11月至33年上半年,陈再...[详细]
陈汉英(1903—1950)又名陈万年,别号“白仁识”,澄海县溪南镇银北村人。 民国17年(1928)春,他随陈腾雄部队被国民革命军师长张瑞贵收编为该师补充团,任少校营长,曾带兵“围剿”普宁大南山游击区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抗日自卫团第四大队副队长,潮、澄、饶抗日自卫总队第二大队长。 民国2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