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昭昺(1902--1926年)字哓峰,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宋家湾(原属南漳县)人。幼年在家读私塾,聪明好学、执笔为文。1922年去武汉求学,就读于武汉中学,在校期间除苦攻校课知识外,积极参加社会革命运动,在董必武的亲自培养下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5年夏,南漳留省学会在汉成立,宋任总干事职务。1...[详细]
舒步程,1902年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麓宝石村的一户自耕农家中。其父舒文玲系村中文化人。步程在兄弟中排行第三,出生那天天降瑞雪,舒文玲根据“程门立雪”的典故,给儿子起名步程,谱号章雪,盼望儿子将来刻苦攻读,走上仁途,光宗耀祖。翌年清明节前后,舒母程氏一病不起,与世长辞,父亲只得含悲...[详细]
石炳干,字奎生,名显徇,1902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镇。1922年,石炳干从黄梅县八角亭高等小学毕业后,就读于南通纺织学校,中途因眼疾休学。1923年,他入武昌师范大学社会系当旁听生。1924年,他赴上海报考汽车专科学校,因家境贫困,考取而不能就读。出于对当时腐朽-制度的不满,石炳干转而专门...[详细]
石邦,苗族,1902年出生在四川省重庆市麻旺乡石家湾。父亲石兆龙是渝东南地区著名医生,家境颇为富裕。少年时代,他性情憨厚,刚直坦率,7岁入私塾读书;15岁进入龙潭镇县立高等小学堂,学习勤奋,成绩优等。1923年,他在四川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,参加了团员张子玉成立的青少年进步组织——少年俱乐部。1...[详细]
丘之纪(1902-1937)别号帛臣,广东揭阳人。1924年冬,丘之纪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,曾参加第一次东征与平定刘、杨叛乱。1925年3月升步科官生,1926年1月毕业。因成绩优异而受张治中将军赏识,点名留校工作。北伐战争节节胜利,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叶剑英师长所部急需中下级军...[详细]
丘有(1902~1969),原名士有。家世务农,少读私塾,擅长猴拳,能开双 。孙中山逝世后,奉命北上守灵。解放后,仍一直在南京中山陵工作。1969年去世,终年67岁。...[详细]
欧阳学端,又名欧阳端,1902年8月20日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文桥村。少时在私塾启蒙,五四运动前夕,他离开偏僻闭塞的山村,来到德安县城求学。不久,与在德安求学的进步学生熊浩生、向热生等结识。五四运动爆发后,他很快就汇入革命洪流,参与组织青年学生-、-,声援北京的-,反对-条约,结果被校方开除...[详细]
吕炯,气象学家、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、教育家。新中国成立前开创了我国海洋气象学的研究,是我国海洋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先驱。以后转 向农业气象学的研究,他联系实际,把农业气象和作物栽培、植物生理生化、农业生态及地形地貌联系起来研究,从而对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发展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 吕炯,...[详细]
罗哲,字以恒,株洲县马家河打板塘人。1902年9月16日生,家世以农为业,兄弟四人,罗哲最小,人称他“以恒满爷”。父亲和三个哥哥都是勤劳俭朴,严于管家的人,到罗哲出生后,家庭逐渐富裕起来;但家里没有一个读书的。当罗哲十岁时,他父亲就送他到私塾读书。在他乡教育下,发奋学习,进步较快,十四岁就跑到湘...[详细]
龙三娣,男,1902年出生于现沙浦镇桃溪村。1926年参加农军,曾参加攻打地主民团和“广利暴-动”的战斗。1927年12月17日,参加“桃溪反围剿”战斗,突围后撤退到肇庆,在肇庆至广州的渡轮上被敌人逮捕。1928年1月被敌人杀害于肇庆,牺牲时26岁。1957年,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。...[详细]
李一鼎(1902~1928),原名卓之,郴县(今苏仙区)五里牌舒源人。1923年春,李一鼎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,积极参加学生-。1924年5月,被中共衡阳省立三师支部选送黄埔军校短期训练后返三师。1925年春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暑假回郴,与胡世俭等人创办平民夜校和夏令儿童学习班,传播革命思想...[详细]
李溪石(1902-1931),湖北阳新县人。又名程俊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任红4军10师政治部主任。 1927年,李溪石在阳新地区从事农民武装组织工作,任中共阳新县委委员。参加了鄂东南农民武装起义、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。 1929年冬,李溪石任红5军第5纵队第1大队党代表。...[详细]
李渭璜(1902-1931)湖南衡山人,广州农讲所第五届毕业生。曾任衡山农运特派员,岳北农工会秘书长,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,任游击给队司令、红军师长。1931年在江西莲塘战役中牺牲。 ...[详细]
刘格非(1902-1932),湖南华容人。又名刘卓然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革命烈士。曾任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。 刘格非早年先后就读于武昌鄂州中学、岳阳联合中学和长沙育才中学,接受革命思想影响,参加学生-,曾任华容旅省学生总会剧团团长。 1924年,刘格非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...[详细]
刘昌群(1902-1947)曾用名刘仕衡、刘仲云、刘仲雯。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人。青年时期到武昌求学,192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,后负责团的工作,1922年4月参加了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的第七次代表大会,被选为书记兼会计,并兼劳 动委员会委员长。1922年11月任武昌地委经济委员(先后任《全民通...[详细]
林禄如(1902—1984),字铭浩,平远县坝头河陂水人。 1916年,少年林禄如赴印尼投奔叔父林修文,在其叔父的工商行号内学习工商管理的同时,接受华文、英语和印尼文的教育,完成中学课程后,参加当地政府所举办的会考,成绩优秀。 从少年时期开始,林禄如就笃信孙中山救国图强的-,经由中国国民...[详细]
李国源(1902-1959),安仁县竹山乡人。其父李召藩,秀才出身,为县参议。召藩先生为人正直,遇事敢言。除积弊、清浮粮,县人皆称颂,被举为“孝廉方正”。生子国基、国源二人。国源8岁时,与兄国基师从李贞元老先生,10岁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,名列前茅。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法政大学,可谓少...[详细]
廖苾光(1902—1983),梅县石扇镇人。 幼年在乡读书,1916年高小毕业后,由于家贫无力升学,在家劳动。1920年到县城由一位举人开办的国文补习学校补习,主要学习古文和古、近体诗,为他后来从事学问打下基础。1921年,他离乡到当时是荷兰殖民地的爪哇务工,因不习惯殖民地的生活,愤于帝国主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