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鸣玉 (1901~1981),字国容,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出生于北京东郊涯子村,中华民国16年(1927)在北京学习摄影。民国30年(1941)在本县张良庙创办中国艺华古迹名胜摄影研究社,由民国政府行政院长于右任题名。郑技艺精湛,擅长名胜古迹及自然风光摄影,且工楷书。在张良庙10余年,跋...[详细]
郑冬松(1901~1934年),连江县透堡北街人,出身穷苦,4岁丧父、9岁丧母,孤身一人,靠族亲养育成人。冬松自幼勤快好学,诚实憨厚。民国18年(1929年)7月,被杨而菖以乡亲身份举荐到透堡小学当工友。冬松敲钟烧饭、浇水扫地,忠于职守,毫无怨言,颇得师生好评。翌年春,由杨而菖、杨挺英介绍加入中...[详细]
郑长璋(1901~1927年)字仲珊,乳名细记,城关人,祖上经商。 长璋小时就读于福宁府中学堂。民国10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预科。在学期间,接受马列主义熏陶,参加北京共产党的外围组织——反帝大同盟。民国15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7月,国民革命军北伐,长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。11月,受...[详细]
赵希贤 (1901.5~1980.8)又名赵宋儒,曾用名张有才、张名由,化名子义。出生于府谷县清水乡赵寨村一个农民家庭。 1909年,入本村私塾,1917年7月,入府谷县南门高小, 1920年,考入太原甲种工业学校。1924年毕业后,返回府谷,先后在南高、模范小学、民众小学当教员。一边从...[详细]
赵承金(1901-1989),号晶三,满族。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人。辽宁省军区原第一副司令员。 赵承金同志系辽宁省海城市人,满族。早年参加东北军,曾任营长。1937年2月起义参加革命,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团长、军分区司令员、支队司令员、副旅长、旅长、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、师长、辽西军...[详细]
张秀岩(1901~1968)女。直隶(今河北)霸州人。1923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,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先后在福建厦门集美女子师范、北京香山慈幼院、天津南开中学任教,还担任中共天津左翼文化界总同盟(简称天津“文总”)党团书记。1934年调中共天津市委工作。同年,张的爱人--中共河...[详细]
张西堂(1901~1960)本名张正,字西堂,大学毕业后以字行。祖籍湖北汉川,生于湖北武昌。早年曾考入北京清华学堂,因病辍学。1919年复考入山西大学国文科。在校期间即开始学术研究,主攻朴学(研究群经诸子之学)。192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《评胡适的〈中国哲学史纲〉》,观点鲜明,材料扎实,指出了《...[详细]
张佩瑾,字怀芝,建瓯县人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生,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英语系。初在四川执教,旋回闽先后任福安康山中学、漳州中学教员。民国15年(1926)回建瓯,其时北伐军进驻建瓯,改革县政,佩瑾任教育局主任。他支持新政,鼓励学生读白话文、学新文化、参加社会活动。 民国17年国民党 在建...[详细]
张进山 (1901-1935),原名张玉衡,号德铨,又名张玉珩,化名张如恒、张振国、杨主任、绰号张瞎子。河南省信阳县人。小学毕业后,考入河南省第三师范学校读书。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秋,到信阳中山铺、郝堂等地开展革命活动,领导农-动。后被派到武汉农民讲习所学习。1926年9月,...[详细]
张国瑞(1901~1980),小溪玉溪人,父母为普通农民,童年时,因家境清贫,未能入学,11岁时,其当西医的二叔父张肯堂看他聪明伶俐,让其入学试读。国瑞学习成绩优异,且数次越级跳班,他的二叔父遂竭尽全力支持其上学深造。 民国8年,国瑞赴台学医两年,于民国10年毕业回乡,因感学识短浅,复于当年...[详细]
张耕野(1901--1938)原名宗儒,双城县双城镇人,生于一个贫苦的市民家庭年父张国英是一家商店的管帐,全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全靠微簿的收入来维持。张耕野幼年在县城一家私塾就读,后入本县中学,阿城师范学校读书1927年毕业于吉林高等师范年毕业后,他先在双城中学,吉林市中学,桦川中学任教。张耕野在桦...[详细]
张凤楼 (1901-1983),字云阁,艺名葡萄红。河北省迁安县人。17岁拜丁香花(孔恩)为师,并曾受到当时碧月珠(邓梅)的艺术熏陶。他在艺术上勤学苦练,继承和掌握了前辈和同辈演员的长处,集多家之长于一身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。他的代表戏目为《花为媒》、《王定保借当》、《六月雪》、《李...[详细]
张冲(1901―1980),原名绍禹,又名维新,字云鹏,彝族,彝姓尼娜,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小布坎(现划归弥勒县)人。 1901年1月25日,张冲生于云南省泸西县,幼年的张冲读过私塾,后入乡和县城小学读书。他生活的少年时代,正是中国风云变幻的年代,他自幼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深有体会,培养了同情...[详细]
张伯庭,又名张廉、阿四,1901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郊下村一个贫农家庭。小时,他读过两年私塾,以后就跟随父亲在家种地。1926年,张伯庭到涵江中学当工友。时有中共莆田支部书记陈国柱、党员黄苍麟在涵江中学任教。张伯庭经常与他们接触,受他们的影响,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,并参加了中共莆田...[详细]
张宝泉(1901~1928)字仲苍。陕西三原人。1915年入三原渭北中学,后转学陕西省立三中。在西安上学期间,因兵荒马乱停课达一年之久,使他十分苦闷,于1920年毅然奔赴天津,考入南开中学。五四运动后的京、津,新思潮风起云涌,青年学生思想极为活跃,张深受影响。1922年加入共进社,随后又加入中...[详细]
曾牧村(1901~1931),原名杏春,下洋镇太平寨人。生在新加坡,不久回国。民国10年(1921年)入厦门集美师范读书,开始参加革命活动。期间曾回乡与陈正等创办下洋公学,传播革命思想。民国15年冬,参加中国共产党,参与创建金丰支部,深入金丰各村开展农-动。 民国16年(1927年)“四·一...[详细]
曾德高(1901~1934) 曾德高,清流城关人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出生于城关坪背一个穷苦农民家庭,从小失去父母,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,当过长工,干过挑夫,做过道士。 民国15初冬,他获悉国民革命军北伐消息后,奔赴长汀投身国民革命军。后感到前途渺茫,又解甲归田。 民国18年春,...[详细]
俞作豫(1901~1930),1901年生,广西北流人。1918年进入 军桂系军队,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讨伐军阀的战争。1926年7月,随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,任团长。1927年四一二-政变后,俞作豫不满国民党新军阀的倒行逆施,愤然脱离旧军队,先后到上海、广州寻找共产党。同年10月,俞作...[详细]
余子武(1901-1944)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军151师副师长号文波。 男,1901年出生,广东台山人。1923年,考入北京政法大学,后入读日本东京政法大学。1926年,考入日本士官学校第20期学习。1929年毕业回国,随即入伍粤军。历任参谋、连长、营长、团长等职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曾率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