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伟贤,又名杨其生,化名何以弱,1900年5月生于云南省盐津县庙坝乡牛场村(原属彝良县)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他幼年丧父,母亲改嫁,随母到继父杨完帮家。两年后母亲病故,他又回到大哥杨天升家。为了生计,外出帮人作工。 1920年,杨伟贤为生活所迫弃农从军,到昭通入副镇守陈再光部当兵,尔后到南京,在...[详细]
徐荣奎(1900—1938)抗日英烈,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3军130师775团团长。 黑龙江爱辉人,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,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三0师第七七五团上校团长。 2015年8月,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。...[详细]
徐洁身(1900一1982),乳名吉生,曾用名徐天仁、徐舜华、徐进。浙江省诸暨南都乡中坑村人。1914年7月,考入诸暨县立中学就读,一个学期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。1915年3月,进入诸暨县城下大街的浣江印刷所当学徒。后到杭州弘文印刷所做了两年装订工,便失业回家。1925年春,他又到上海,在浙江北路...[详细]
许承芬,1900年11月25日生于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大田村。其父许克仪,以教私塾为业,母亲刘氏务农。 许承芬自懂事起,白天跟哥哥到私塾读书,晚上兄弟俩在油灯下温习功课。父亲常给他们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,使年幼的许承芬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启迪,从小便立下当英雄的志向。 1915年,许承芬的...[详细]
熊迪,号秋园,1900年5月出生于湖南华容县胜峰乡排山村。 熊迪聪明伶俐,从8岁到15岁,就读于乡间的一家私塾,深得塾师蔡瑞芝的赏识。因熊迪家贫,塾师免收他的学费。熊迪读书很用功,领悟力强。后来,他自己也在乡间办了一所私塾。年纪虽轻,却受到邻里的尊敬。 熊迪想,自己教私塾,虽然替乡里父老...[详细]
熊传藻,号复之,乳名南阳,又名焕藻,化名刘仁镜、杨家华等,1900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洪湖岸边一个中农家庭。其父熊光明,是一个富有强烈爱国正义感的乡村私塾教师,熊传藻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,从小就养成了坚定的品格。1917年7月,孙中山首先在上海发动了反对张勋复辟的“ ”运动,斗争浪潮席卷...[详细]
萧国华,1900年2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阜田圩一工商业者家庭。父亲萧勋舫,晚清秀才,曾任南昌政法学校校长,后受聘南昌电灯公司。她3岁时,由父亲作主许配给十多里外的谌溪村一户姓周的人家。9岁随父母到南昌,进明德小学读书,1915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。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,受辛亥革命...[详细]
武伦佩(1900—1938)八路军第129师先遣纵队独立大队大队长 字玉吾,乳名培成,1900年生,河北省武安县龙泉村人。幼读私塾,稍长入武安公立学堂,后考入北京成达中学。1925年北京大学肄业,后入东北奉军讲武学堂,毕业不久任奉军中校骑兵营营长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因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,...[详细]
吴浩生(1900—1943),湖北天门佛子山镇青山湖村人。1943年3月参加革命,曾任渔北区马北乡游击分队班长。1943年9月去七屋岭执行任务时,被叛徒出卖抓捕杀害。佛子山镇 天门市辖乡。1975年名佛子山公社,1987年置坟禁乡,1992年改佛子山乡。位于市境西北部,距市区20公里。面积1...[详细]
吴澄(1900-1930),女,云南昆明市人,为书法家吴锡忠之大女儿。1925年,吴澄在云南昆明女子师范求学,积极参加-,并加入了共青团,组织“青年励进会”,开展反封建,-运动。1926年,吴澄至广州学习,转为共产党员,年底回滇。参加云南建党工作,担任中共云南省委工委委员,积极策动“倒唐(继尧)...[详细]
吴朝仁(1900—1973)福建福州人。医学家。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、医学系主任、第一附属医院院长、医学院副院长等。专长内科学及传染病学。在细菌学研究方面造诣较深,对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进行过深入研究。为开创中国抗生素研究做出了贡献。主编有《传染病学》等。 来源:北京大学相关院校: ...[详细]
王湖,又名王文英,湖南省武冈县荆竹区洪茂乡蓼东村桃冲(今属洞口县)人,1900年3月22日生。他的父亲系清末秀才,以教书为业。王湖的诗文造诣,得力于父亲的熏陶培养。他6岁入私塾;11岁进观澜小学;14岁考入蓼湄中学;18岁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。 1921年春,王湖的父亲因指责在县里任财...[详细]
汪后之,本名守愚,字后之,亦作厚之,曾用笔名侯俞之,1900年出生在河南省光山县城。祖父汪磊风,清末在安徽、湖北等地做过地方官,晚年寓居开封。父亲汪晓东,在开封官府任职多年。汪后之6岁时,家里便教他儒学经书。他懂事后,对家里主尊仆贱,依富附贵的封建家风,日渐反感。因此,他常到乡下小镇舅舅家寄住。...[详细]
汪涤源,1900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武家桥。武家桥有百十户人家。这里的多数居民除耕种田地外,还兼营米坊、豆腐坊、染坊、药店、杂货店等等。汪涤源的父亲汪鸿生除耕种二三十石稞的田地外,也兼营米坊和豆腐坊。 汪涤源兄弟四人,涤源居二。其父亲因自己不识字,吃够了“睁眼瞎”的苦头,就把孩子们都送到学校...[详细]
王道根(1900~1978年),字焕培,吉安县固江镇人,“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”成员。他出生在“书香门第”的败落家庭。幼年丧父,由祖父对他以长以教,俾至于成人。6岁时入私塾,1914年考入上海同济中学,1918睥考入北京法政大学,学习经济。在这期间,他接触了中国新文化运动,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...[详细]
汪成钧(1900—1938),汉族,湖北黄冈人,抗日殉国将领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及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四期毕业。历任排、连、营、团长等职,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汪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五军十三师三十七旅上校副旅长,率部参加抗战,转战南北,屡建功勋。 主要事迹 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,率部在鄂南蒲听...[详细]
童寯(1900-1983年),字伯潜,满族,辽宁沈阳人,著名建筑学家和教育家。192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,旋即公费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,获硕士学位。1930年回国,经梁思成推荐,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及系主任。1944年,赴南京,与赵深、陈植共同创办“华盖建筑师事务所”,任建筑师,并兼任...[详细]
杨发秀,1900年9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常宁县杨家湾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为了生计,杨发秀不满11岁便与哥哥一起进了离家不远的水口山铅锌矿当了一名敲砂童工。他每天工作13个小时,所得工钱不够买半斤大米。随着军阀混战,水口山矿生产每况愈下,资本家便大批裁减工人。1913年,杨发秀因反对工头-童工,愤...[详细]
銮探隆,上将,中文名是郑良淡,泰国第8任政府总理。1946-1947在位。1988年12月03日逝世泰国曼谷,享寿八十八岁。祖籍为潮州府潮阳县沙陇乡。 在成为一名政治家以前,他是一个职业海军军官,上将军衔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抗日组织自由泰(SeriThai)的领导成员,对日进行抵抗运动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