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鼎勋(1900-1945),南雄城牛筋街人。字富年,又名麦友德、麦秋,曾用名赵超,是辛亥革命烈士麦彝宪之子。1921年麦彝宪被害后,鼎勋随母回南雄读书。1914年,又随母往马来西亚投亲,数年后回国,考入上海复旦大学。毕业后再赴南洋,在马来西亚、泰国等地从事新闻工作。1927年回国,被中国国民党...[详细]
吕兰(1900~1976) 女,商州人。本姓蔡,幼时家境贫寒,父母无力抚养,将她给了一姓吕的人家。民国29年(1940),丈夫被豪绅恶霸破孩致死,自己又被陷害投入监狱年余。出狱后,她同两个儿子沿路乞讨,前往西安,在八仙庵附近赵家坑一处破窑内栖身,靠做零活度日。 民国30年(1941...[详细]
罗明佑(1900~1967),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人。毕业于广州高等师范学校。民国7年(1918)罗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。当时北京城只有一家外国经营的“平安影戏院”,票价昂贵,一张影票最低售2元,超过半担米价。18岁的罗明佑,出于民族自尊心,想开办一家为中国人和学生开放的电影院,打破外国人对电影的...[详细]
罗焕荣(1900—1927),男,博罗县二区埔前乡下村人(现属河源市源城区)。 1919年,罗焕荣受五四-的影响,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报,萌生追求革命的念头。1924年,罗焕荣婚后第三天就离别妻子,赴穗报考黄埔军校,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步兵科的学习骨干,不久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罗焕荣入...[详细]
罗根泽 (1900~1960) 河北深县人。1929年毕业于保定河北大学中文系,后又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、燕京大学中国研究所。历任河南大学、天津女子师范学院、保定河北大学、北京中国大学、民国大学、安徽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西安城固西北联合大学、重庆南京中央大学等校教授,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...[详细]
卢克文(1900~1977),原名卢耀门,又名罗乃文,花县花山镇元田村人。 卢克文出生于农民家庭。9岁入学读书,20岁毕业于悦贤高等小学。他曾与王岳峰、黄伯华、侯桂平等人组织学习马列著作的花县互助社,又参加过刘伯强、卢季循等组织的新学生社。 民国14年,(1925)1月,卢克文经阮啸仙、...[详细]
李象元(1900年~1986年),字仰僧,河口上岗村人。三水中学首届毕业后,考进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。因家境贫寒,幸挚友鼎力相助,始得负笈北上。为解决读书生活费用,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担任中学钟点老师。民国16年(1927年)毕业后,考取北大生物系研究生,获硕士学位,受聘于北京市静生生物学研究所兼...[详细]
刘子奇 (1900—1976)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,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。 湖南省浏阳县(今浏阳市)人,1900年10月生于贫寒家庭。幼年丧父,8岁即到一家织布厂当学徒。1926年8月北伐军进入浏阳后,积极参加农-动。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1928年4月参加浏阳游击队,任...[详细]
刘仕忠(1900-1972年),绰号“三脚虎”,陆丰县甲子镇人,建国后移居海丰县。家贫,常受地方恶少欺侮,一次在与强盗打斗中,右腕受重伤,就医无法治疗而锯弃残腕。就此立志学拳术,至福建泉州少林寺从师五年。艺成回家,开馆授徒,慕名师从者众。刘仕忠生性酷爱武打戏剧,开馆后,生活稍宽裕,经常周济戏班子...[详细]
刘甲三(1900~1952),名鼎锡,字甲三,宁羌县城人,是本县早期革命先驱之一。甲三出身富绅家庭,少时就读于汉中联中。民国14年(1925)转入西安适道中学,加入国民党。因其学习成绩优秀,思想活跃,当选为西安 代表及 委员,积极参加爱国-,不久加入共青团。15年(1926)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中...[详细]
李天保(1900~1936),原名李有传,翁源坝仔新梅人,幼聪慧,性豪爽,因家道贫穷,只上过几年夜学。 民国23年(1954),地方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,地方军队兵匪一路,到处劫掠,广大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。其时,翁源、连平、英德、佛冈等地的农民群众为强身自卫和寻求活路,纷纷组织马刀队,“设...[详细]
李实生(1900~ 1955) 商州人。名春华,别号石僧、东岩客樵、上洛布衣。早年毕业于陕西第一美术学校。民国17年(1928)投身商县教育事业,曾先后任商县县立第一小学(今城关小学)美术、音乐、劳作课教师、教导主任、校长等职。民国34年(1945)受聘为商县县立初级中学美术教师。1949年商...[详细]
李善馀(1900—2000)家名兆庆,兴福镇浒竹村人,1920年广东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,1926年毕业后,在北京国立艺专任教。1928年,任安徽省灵壁县县长;1932年转任湖南省零陵县县长。不久调任南京陆军工兵学校军需处长。1937—1943年任广东省大埔县县长6年。他平易近人,不摆官架...[详细]
李谦 (1900-1931) 红七军第二十师师长,革命烈士。 湖南省醴陵县(今醴陵市)人, 又名李隆光,1900年出生于醴陵县城北阳三石一个破落地主家庭。7岁入学,12岁高小毕业。在县立中学读书时,与蔡申熙、左权、张际春等同学一起,受到进步思想熏陶,逐步走上革命道...[详细]
林应祥(1900—1932),新铺镇彭坑村墩子下人。幼年在五全学校启蒙,名列前茅。中学毕业后,在宿儒林岳东的私塾就读,聪颖勤奋,老师视其为学生中之千里马。 1924年林应祥投笔从戎,在黄埔军校毕业后,参加东征、北伐、屡建军功,抗日战争时已升任中校营长,率领600健儿驻防上海。 1932年...[详细]
林亮东(1900~1974),又名立农、一农,广东中山县人。 民国12年(1923年)6月,林毕业于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,曾在南京东南大学任助教,随戴芳澜教授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。民国16年6月,返回广州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执教。民国24年10月,由中由大学派往美国留学深造,于...[详细]
林翰藩(1900-1928年),原名陆加,陆丰县东海镇六驿村人。童年生活困苦,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在私塾念了两年书。 民国12年(1923年)4月,彭湃到陆丰筹办农会,歇宿六驿村林家祖祠。此时陆加也住在祠堂厢房做竹笠,他在彭湃启发下,懂得了革命道理,在六驿村组织起农会。民国13年夏,...[详细]
凌希天(1900~1929),原名绍亮。番禺县深井乡金鼎村(今广州市黄埔区长洲镇深井村)人。父亲是广州报社的记者和小学教师。幼年随父在穗育才书舍读书。1918年,往香港谋生,在布店当学徒。1921年,在佛山同和机器厂当学徒。3年后,在五眼桥一家洋灰沙砖厂当机器工人。1924年,在石井兵工厂当技工...[详细]
黎剑庵(1900—1978),别号黧涕,河源县城镇人。他聪明好学,喜爱书画,年轻时,负笈羊城,深得师傅指导,大有进益。回河源之后,更勤奋苦练,常废寝忘餐,进行学习研究。他的书法,初学黄自元和陆润等字体,后来自成一体,正、草、隶、篆都造诣甚高。学画画,擅长中国墨笔画法,好画山水花鸟。他的书画求之者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