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兆章(1896—1931) 又名刘昭章、刘肇章。桓台县索镇刘家茅托村人。淄博矿区早期党员和工运领导人之一。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党小组长。1927年9月,与邹光中一起组织成立矿区工会,发动矿工举行-斗争,遭反动-逮捕,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。 1928年初, 调至济南,协助中共山东...[详细]
刘玉秀(1896—1979)女。昌乐县泊庄人。她出生在佃户家庭。因家庭生活所迫,10岁即被卖给马宋镇寺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做童养媳。1948年昌乐县解放后,她担任村妇女主任、 贫协主任、 调解委员。她积极参加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。1949年响应政府号召,送二儿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1956年又送四...[详细]
刘天韵(1896—1965)艺名“十龄童”。原籍山东。苏州弹词演员。自幼学习弹词。10岁登台演出。演唱弹词《三笑》《落金扇》,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见长。长于“陈调”、“山歌调”等唱腔、曲调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积极参加说新书活动,演出《小二黑结婚》获得好评。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,参加中...[详细]
梁喜友(1896—1961)女,因夫姓陈,人称“陈大娘”。原籍邹县团望乡圈村人。 1920年邹县大旱, 全家为生活所迫离乡逃荒。于1939年定居于牟平县小汤村(现属乳山市),以看庵和租佃维持生活。是年,中共地下党组织经常去庵中开会。她渐渐懂得革命道理,主动为其站岗、做饭、传送情报。1941年当选...[详细]
柯嘉予 (1896~1976),海口海秀乡滨濂村人。农民家庭出身,世代耕田,父亲在本村私塾教书。家有兄弟六人,排行第五。少年时在本村私塾读书,1921 年秋,在琼山中学读书。大革命时期,柯嘉予加人中国共产党。北京市朝阳大学毕业后,受党的派遣返琼开展革命活动。1924年,同共产党员王文明、杨善...[详细]
鞠百实 (1896—1941)原名鞠廷霖,字沛然。沂水县城人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1927年1月以国民党党员身份投奔北伐军。1928年春,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北伐先遣队名义拉起武装自任司令。12月中共沂水县委建立,任县委军事部长。冬, 当选为国民党沂水县党部监察委员。1929年任沂水县士...[详细]
蒋自明(1896~1945),原名诚道。铜山县大庙乡孤山村人。早期革命工作者。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,为求生路,相继辗转于上海、青岛、济南、天津、北京、郑州等地,当过勤杂工、厨师、铁匠、泥瓦匠、木工、油漆工、铁路工人、纱厂工人,扛过大包,卖过报纸。民国6年(1917年),他远涉重洋到法国当华工,第一...[详细]
宇子嘉,云南罗平县罗雄镇人,中央军校第七分校(西安分校)兰州军官训练班主任,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兵团上将司令官。 毕业 1911年参加昆明发动的“重九起义”,翌年毕业于云南陆军小学堂第四期,读过《警世钟》等进步书刊。1913年赴江西,在李协和部下任连长,参与讨袁失败,胡奔父丧回罗平。 1...[详细]
胡景灿(1896—1984)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胡集村人。其家乡胡集沙荒严重,非常贫困。在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,带领群众营造防风固沙林带20道,林荫路24条, 总长60多公里;造林3500亩,植树120多万株,每年产水果几十万斤,沙荒变成-绿洲。 胡景灿在植林固沙的同时,还注意兴修水利,先后打...[详细]
何思源(1896—1982)字仙槎。菏泽市牡丹区城内当典街人。爱国民主人士。民国初年考入菏泽山东省立六中,1915年考入京师大学堂,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“五四”运动。毕业后曾留学美、德、法等国。期间,撰写《国际经济政策》一书。 1926年回国, 出任中山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。1927年加入国...[详细]
高友三(1896—1980) 又名高会益。胶州城里人。民间艺人。出身铜匠世家,11岁辍学从艺。青年时铜匠技艺即已出众。他打制的“十二生肖铜印”和“铸铜佛像”受到人们的喜爱。他还曾学习过绘画、剪纸,其《胶州八景图》剪纸作品被当时瑞典籍牧师以重金购买收藏。1915年他设计、制版印制而成的《友三铅画...[详细]
傅斯年(1896年3月26日—1950年12月20日),初字梦簪,字孟真,山东聊城人。著名历史学家,古典文学研究专家,教育家,学术领导人。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。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、国立台湾大学校长。他所提出的“上穷碧落下黄泉,动手动脚找东西”的原则影响深...[详细]
冯鼎平 (1896—1976)原名冯治新。阳信县冯家店人。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7月任八路军挺进纵队平津支队副队长,10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六支队副司令员,1939年任梁山第二军分区司令员。1942年任冀鲁边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。1943年1月任冀鲁边军区独立团团长。1944年3月...[详细]
董亦湘(1896~1939年) 董亦湘,原名衡,字椿寿,江苏武进人。民国7年(1918年)秋,董亦湘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助理。工余自学英语、俄语,阅读马列著作,研究社会主义学说。民国11年初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民国12年7月9日,任中共上海地委兼区执行委员会所属国-动委员会委员。后首任中...[详细]
董少白(1896—1939)临沂大岭村人。1936年在张学良部任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底到延安抗大学习,翌年10月返回家乡。1938年11月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十二支队政治部主任,翌年3月任山纵二支队参谋长。6月在梁邱战斗中牺牲。...[详细]
翟教寅(1896—1974)宁阳县坡庄人。山东渔鼓艺人。自幼以行乞卖唱为生。13岁拜曲阜张合法为师,学唱山东渔鼓。他的演唱嗓音宏亮而细腻,唱腔婉转而含蓄,且吐词清晰,动作洒脱,鼓板配合讲究。人们称之为“三好” (即:行腔坐韵好,鼓板节奏好,身法表演好)。山东渔鼓风格各异。因翟教寅经常活动于临沂、...[详细]
陈翼甫,原名陈燕禧,海南万宁县(今万宁市)礼纪合丰石幕堂村人(后随父母迁居牛漏七甲)。1896年11月陕西省翼甫出生,父亲是庄稼人,母亲是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。他母亲除了操劳家务外,还酿酒做点小生意,挣点微薄收入,维持全家生活、但是旧社会租赋和摊派多如牛毛,他们终年劳作,到头来依然衣不蔽体、吃食...[详细]
陈亚三(1896—1964)名登甲,号亚三。郓城县陈坡村人。192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,随梁漱溟来菏泽办“重华书院”,任院长。1935年任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县长,大力实施政、教、富、卫合一的乡村建设,力图改良中国社会。1936年—1937年任山东省第二乡村建设师范学校校长。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...[详细]
陈西滢(1896—1970),江苏无锡人,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,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,1922年获博士学位,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。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,与徐志摩等人创办《现代评论》周刊,任文艺部主编,在该刊开辟‘闲话”专栏,发表许多杂文。另外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.1929年到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