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仲伦(1890—1977),谱名乃彝,学名秉纲,号楷之,泰顺罗阳西外人。1916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毕业。历任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(处州)学监,省立第四中学(宁波)、省立第五中学(绍兴)、省立第十中学(温州)教师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返回泰顺。又先后执教于战时补习中学、温州师范(莒江)、泰顺简师...[详细]
高光友(1890~1972) 浏阳县城关镇人,清光绪十六年(1890)生。幼从王明益学花鼓戏,习旦角,艺名高二。他对表演艺术,既尊重传统,又大胆创新,在不少剧目的表演中有独创,名噪一时。大革命时代,多次与中共党员、花鼓戏艺人邓洪搭班演出,以掩护邓的革命活动。新中国成立后,邓洪任江西省副省长.1...[详细]
闵丹桂 (1890-1933)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闵家人。大别山著名革命女将。1926年参加革命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。黄安县城失守后,到白区组建党的外围组织——工农姊妹会。历任紫云第三乡妇女会主席、区苏维埃政府执委兼区妇女会主席,中共黄安县委委员,红安中心县苏...[详细]
陈行(1890—1953),又名健庵、春标,诸暨店口人。十六七岁时离乡外出谋生,结识河南随县知事言某,资助东渡日本学造纸,归国后再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化学。1917年毕业,考取官费留学生,入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学经济兼化学。赴美船上,结识宋子文,终成莫逆之交。1921年,获硕士学位毕业回国,历任汉口中...[详细]
陈培松(1890—1914),字乔阴,别号古田村翁,古化县城(今百寿镇)人。自幼朴质沉毅,好武事。读私熟时,因书法拙劣,遭父督责,松辩说:“学书难,不如学剑易”。1905年,考入州城高等小学堂,阅读了暗流民间的反清读物《嘉定屠城记》、《杨州十日记》,萌发了对清统治的不满。每与同学谈刘邦斩蛇事,便...[详细]
陈勉恕(1890-1938) ,号如心,贵县城厢人。是中国共产党在广西最早的党员之一,早年曾在广州、北京、上海读书、工作。1920年在南宁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师、校长。1922年任贵县中学校长,聘请进步教师,提倡新文化,新思想,新道德,改革学制,创办体育,多有建树。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...[详细]
陈骏业(1890~1942),又名百良,海南省琼海县烟塘镇梅岭村人。1912年任琼东县(今属琼海县)立高等小学校长。后赴上海南方大学读书时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4年返琼任琼东中学校长,主编《琼东月刊》,宣传新文化、新思想。1926年4月加入中国国民党,任国民党琼东县党部书记,参与创建农 动讲习...[详细]
陈继虞(1890~1925),字昭尧,海南省琼山县谭文镇蛟头村人。出生农民家庭。17岁考上设在府城的琼崖中学(今海南省琼台师范学校),体育成绩突出,多次比赛获奖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初,加入中国同盟会,参加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。10月亲赴广东省惠州参加武装起义。后回琼任琼崖东路宣慰员。...[详细]
程家智(1890~1973),壮族,城厢镇新街人。 程家智经营米粉摊生意40余年,其店名“美一馆”。他蒸制的米粉,皮薄软韧,切粉久煮不烂,卷筒粉折而不断。菜肴加工精致,有炖、炒、烤、炸等种,色、味、香俱金;调味粉式有汤粉、凉拌粉、卷筒粉。他做的汤粉,注重汤水质量,从早到晚其味清香不变;拌凉粉...[详细]
弗里德里希·威廉·恩斯特·保卢斯,或译为保罗斯(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,1890年9月23日-1957年2月1日)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一名陆军将领,其后更晋升为元帅。 早年生涯:保卢斯在布赖特瑙出生,为一教师之子,其父曾经设法为保卢斯弄得海军军官学...[详细]
周址,字之础,广东开平人,1890年生。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,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入北京陆军大学第三期。 1925年南下广州投奔革命政府,任党军第一旅三团八营中校营长,以后充任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纵队独立团上校团长。第二次东征中因功先后升任独立第四师副师长、少将师长。...[详细]
周少文,生于光绪十六年(1890),原籍蓝田汤峪薛村,后迁至凤凰嘴。民国36年(1947)病逝,终年57岁。 少文自幼随父经商,民国16年(1927),在凤凰嘴经营“中盛魁”商号(后改为“增盛和”),坚持微利多销、以义为本。因经营有方,生意兴隆,数年后集资2万银元,拥有骡马18匹,店员10名...[详细]
钟玉珂(1890~1967) 原名钟金钥,玉珂是他的字,关口街人。民国十二、三年,在西安上陆军测量学校,与吕瑞初、赵寿山、孙蔚如同学。三年毕业后,编入军官队。随冯玉祥部队两年,由陕西转战河南开封,任河南印刷局长5年,继到山东任民政厅委员。抗日战争爆发,回陕西(时值孙蔚如任省长)任民政厅委员,...[详细]
郑思诚(1890—1945),又名痒、玉玺,字兴田。出身于农商兼业的殷实之家,定边砖井镇下蔡渠村人。其父郑重德,有妻三,思诚为三房杜氏生。 郑思诚10岁入学,喜动好斗,“顽愚不雕。”其父视思诚终不可为儒门弟子,着其弃文习武。数年后练成飞檐走壁,平步墙屋之技,乐为善良无辜打抱不平。13岁时痛...[详细]
张肇基(1890~1914)字乐成。陕西南郑七里乡(今属汉中市汉台区)人。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,在校时加入中国同盟会。1911年武昌起义后,张率众在山东烟台响应,被推为民军副都督。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“二次革命”,在南京黄兴麾下任前敌指挥。失败后亡命日本。1914年,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...[详细]
张英山(1890~1933) 湖北房县(一说竹山)人,出身贫苦。民国初投奔武当山学武,后参加军阀部队,民国十八年(1929)兵败溃散,流落至紫阳高滩。后得下南区区团长张宝周赏识,代为组建大刀会,以抗土匪。十九年(1930)春,高滩大刀会正式成立,以刘运中为首,张英山为师傅。小股土匪闻风匿迹,社会...[详细]
张叔亮(1890—1967),又名张永宣,1890年出生于城固县许家庙镇张家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。其父是一位忠厚善良的农民,以其勤劳、淳朴和乐于助人而享誉乡里,邻里有事,必请他前去调解说和。他父亲对外仁厚,治家却严而有方。他常对儿子们说:“咱家世代务农,没有几个人读过书,我不管再苦再累,都要让你们...[详细]
曾振强,字伟民,仙游县兴太里鲁头村人,生于清光绪十六年(1890)。少年时就读于上宫书院。宣统元年(1909),考进福建省新办的高等工业专门学堂电科。 民国元年(1912),莆田有位实业家在该县筹办电灯公司,聘振强为工程师。同年,应永春侨胞颜穆闻的聘请,到筹建的北硿电站任工程师。后即在永春教...[详细]
曾宪乙(1890~1971),四平戏名艺人,九峰人,12岁入漳州著名四平戏班——凤仪班谋生,当挑水工。班主见其聪颖好学,天赋优越,遂令其拜师学艺。宪乙初从师名旦肖德保,专攻正旦。他学艺勤勉,加之该师授徒严而不苛,未几学业大进。他先后主演《彩楼记》、《拜月亭》、《西厢记》等剧目,以其清俊的扮相、甜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