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静轩 (1890~1949),祖籍长安新筑。幼年时酷爱绘画雕塑,曾拜临潼县名师学艺。民国十八年(1929)随家逃荒来耀,留居县城。此后,耀县各处寺庙泥塑、壁画,多经其手。每年元宵节,兼为地方筹办社火,立意新巧,不同一般,人人称奇。以故,“画匠温师”远近闻名,妇孺皆知。 静轩一生致力...[详细]
韦仲章(1890~1956) 又名文明,本县城关人,清光绪十六年生,民国9年考入山西省立农林专门学校习农科。毕业后回县任高小、初中教员。18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校长,时学校经费困难,设备简陋,仲章以扩充基金,保证经费,改进管理,提高教育质量为己任,经过五年的努力,学校面貌有所改观。为了进...[详细]
唐生智 (1890—1970) 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,湖南省政协副主席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。 湖南省东安县人,1890年10月30日生于清末官吏家庭。18岁毕业于湖南陆军小学堂第一期,入武昌陆军中学学习。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,到保定军校入伍生队学习。参加辛亥革命。任上...[详细]
彭克猷(1890—1976年),原名靖卿,本县五云镇黄京埔村人。1905年,在五经富道济中学读书。1912年,彭克猷考入五经富福音医院学医,1917年毕业,先后在福建上杭和河婆教会医院当医生。1921年,他发动华侨捐款,在河婆创设中华医院,自任院长。1925年,东征军在河婆与军阀陈炯明部作战,中...[详细]
欧芳(1890年~1974年),原名汉章,芦苞欧边村人。幼丧父母,姑母怜其孤独,携回抚养。稍长,在广州一小店当童仆。18岁时,远走越南。因多年在海外受民主革命宣传影响,当闻孙中山义师讨袁,遂加入华侨 营,回国参加北伐。初任班长,后在姚雨平部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营排长。孙中山逝世后,退伍回乡,在芦...[详细]
陆吟舫(1890年~1960年),原名咏高,金本竹山一甲村人。父为乡村塾师,舫幼随父读。15岁往香港谋生。初为童役、店工,以勤劳俭省,积得小资,开设小肆。因经营有术,不数年开设洪昌、万昌两家大百货店。从1940年起,历任旅港三水同乡会董事、主任、主席、监事长、顾问、名誉顾问凡20年。民国30年(...[详细]
罗文奎,北京戏校文丑教师。其祖父罗巧福(艺名嘎嘎旦)与十三绝中时小福同为清朝同治、光绪年间的京剧名旦。父亲罗福山,与龚云甫是同一时期的著名老旦演员。文亮臣、李多奎、孙甫亭等曾受业其门下。罗寿山是罗文奎的伯父(艺名罗百岁),工丑行造诣颇高,曾拜刘赶三为师,演出《青石山》中的王半仙是其最独具特色的代...[详细]
李振东(1890~1974),又名光华,茶洞镇人,是马来亚归侨。他年少时父亲做牛医,家境清贫。他仅读过5年私塾,14岁便跟随别人到粤西、广西等地做药材、杂货等小买卖,后又到广州林伯和药店做帮工。18岁到南洋吉隆坡锡矿场做工。他一边干活,一边学习修理机械、电器技术、公路设计测绘技术、房屋设计技术等...[详细]
李章达(1890~1953),字南溟。广东省东莞县人。不到岁,父母双亡,靠叔父养活。少年时,先进东莞县城的“子曰馆”,后进私塾,读四书五经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进广东黄埔陆军小学。宣统元年(1909)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。1911 年加入同盟会,并参加了辛亥武昌起义。11 月,李...[详细]
李讴一(1890—1946),字启颐,新会县荷塘镇篁湾上直坊(今属蓬江区)人。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。后在余汉谋属下做事。20世纪30年代在燕堂军校当教官,后被派去德国兵工厂学习,回国后创办石井兵工厂。民国29年(1940年)5月10日,日伪广州政府成立,李讴一任伪中央驻广州水政公署主任。同年9月,...[详细]
刘佐朝(1890~1933年),名社同。顺德伦教羊额乡腾冲村东坊人。清末,刘佐朝的祖父刘来从家乡到石湾做工,以后便世代定居石湾镇。他父亲刘胜辉在镇上开设“刘胜记”山公店,擅长制作微型胎骨山公,有“山公王”之称。佐朝是刘胜辉第四子,幼随父亲学艺,得其真传,加上聪明勤奋,青年时代艺术造诣已胜过其父亲...[详细]
刘纪文(1890~1957),原名兆镕,字兆铭。出生于广东东莞附城峡口村。早年入乡塾就学,后入东莞高级学堂。宣统元年(1909)加入同盟会,与邓铿从事反清秘密工作,在广东香山(今中山)石岐果栏街开办“庆利货栈”,作为掩护革命的秘密机关。民国元年(1912)冬,赴日本留学,入东京志成学校。1...[详细]
刘福(1890~1932),韶关东河坝人。少年时曾读三年私塾。12岁时就上山打柴、割草卖,帮补家庭。青年时期,艰难的处境使刘福养成一种爱憎分明,乐意助人的天性。1925年春东河坝农会在刘福等人的发动下成立,会员有700多人,选举刘福为执行委员。 1926年5月,省农会派彭湃、周其鉴、蔡如平到...[详细]
林幼泉(1890—1964) 南蓢榄边西江里村人。自幼习医,练功习武。30年代初在榄边开设汇昌杂货店,兼营侨汇。为人正直,乐善好施,行医济世,深受群众及侨胞侨眷信任与爱戴。曾发动海外华侨集资兴办西江里小学和西江里阅书报社。“七七”卢沟桥事变后,受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抗日热潮影响,向全乡群...[详细]
李路超(1890—1986) 字家驹,南蓢岐山村(李屋边)人。父亲李君勤旅美经商,拥护孙中山革命。其自幼认识孙中山,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,在美国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中国同盟会,任孙中山英文秘书。民国6年(1917)任大元帅府秘书。1922年任军政府驻港军事委员,次年任大本营秘书。1925年12...[详细]
李辉南(1890~1939),字别奇,广东台山县人。民国7年(1918年)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。民国12年(1923年)跟随孙中山讨伐陈炯明,曾率千人驻守增城,击退陈部谢文炳师数千人进攻,保卫广州革命政府。 民国17年(1928年)8月任韶州市政局长,以“有建设之破坏未为破坏”之观点...[详细]
李春秀(1890~1935),镇安县白塔乡阴坡山人,读过三年私塾,以帮工为生。1929~1933年在大刀会中活动。1934年在白塔湾参加红军,1935年任五路游击师一团团长,率部在余家川山寨镇压了4个恶霸,把他们的财产分给穷苦百姓,并出击柞水云蒙山,打败驻地民团。后随红军在郧西三天门、关防铺、泗...[详细]
胡树清(1890~1943),字松山,宜君县五里镇胡家塬村人。他为人侠义,赞助革命,对后代关心,是本县集资办学的名人之一。 树清童年时,家境贫寒,赁居佃耕。双目失明的父亲因遭年馑,无法养家糊口而服毒自尽。一家人哭离村庄,逃到五里镇街。母亲作针织度日月,讨豆渣作年食。年仅11岁的胡树清...[详细]
黄泽光(1890~1984 年),江埔钓鲤村人。他14 岁高毕业后考入广州培正中学;4 年后毕业,随即参加由政府组织的第一批勤工俭学海外留学学生团,到法国勤工俭学,晚上在餐馆打工,白天到巴黎大学法语系学习,因学习勤奋,成绩优良,美籍华裔李锦伦便介绍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学习。1912 年,毕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