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荣初,男,汉族,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,家中排行最小,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,为“都兴四雄(韦树模、韦荣初、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)”之一,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,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,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,卒后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,为七十二烈士之一。 出生年月:1...[详细]
王养吾 (1884—1952) 王养吾,字浩然,桥镇东河沿人。青年时在当铺当学徒,后经人介绍就读广明师范学校。毕业后秘密参加同盟会,为“驱除挞虏、恢复中华”大业南北奔走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王偕热血青年数人回崇明县城,鼓吹共和,推动崇明光复。1915年,王在北京主编...[详细]
王秀春(1884—1954) 岐山县蒲村乡西马庄人。幼时就读私塾,曾致艺业。目睹岐地缺医少药,常有人死于非命的惨状,为济世救人,决然废艺业而思医道,四处寻求医药典籍,日夜苦读。渐识药性,颖悟医理,掌握医术。弱冠悬壶乡里,开设“救世堂”,日诊达70人次。在千阳、陇县一带行医时,适逢霍乱...[详细]
宋问梅(1884~1963.8),原名保蘅,字问梅,后以字行,开封市人。生于书香之家,系清末开封著名文人宋继郊之孙。宋家是清末民初开封八大家之一,原住旗纛街,宋问梅时住大厅门街东头路北。民国时,宋问梅长期在河南省政府中任职员。30年代曾任省会-科长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家闲居。因长期在机关中搞...[详细]
彭楚藩(1884——1911),原名潭藩、家栋,字青云,世居鄂城东门,后迁华容凉亭村。楚藩童年就读于私塾,致力经史,稍长便能以诗文抒发大志。20岁在家乡附近的广福寺教私塾时,阅读过《猛回头》、《革命军》等书刊,接受了进步思想。1906年夏,湖北新军炮兵标统万廷献回本籍招兵,楚藩遂决意投笔从戎。入...[详细]
庞树柏(1884~1916),字檗子,号芑庵,别署剑门病侠。常熟城区人。诗人。南社发起人,同盟会员。15岁,父死狱中,母继殁。旋进江苏师范学堂肄业,后在江宁思益、上海澄衷、木渎两等、常熟两等学堂任教。诗文秀丽,尤工填词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参与组织三千剑气文社,宣统元年(1909年)南社...[详细]
罗坤(1884-1911),广东南海人,清末民主革命者。早年留学日本,返国时在香港遇孙中山,受其影响,加入同盟会。宣统三年参加广州起义,进攻督署,失败后,被捕牺牲,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。...[详细]
李文楷(1881—1959) ,山西省万荣县人。 在日本留学期间,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,回国后在太原担任《晋阳公报》,积极宣传革命思想,揭露满清政府腐败-的罪行。 宣统三年(1911)1月底,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在香港成立了起义总机关“统筹部”,他们派人到新军、巡防营和同盟会员中选拔...[详细]
李蔚青(1884—1938) 医生,宝鸡市金台区马道巷人。民国3~10年(1914~1921)留学日本爱知医科大学,毕业后回国,曾在冯玉祥、胡景翼部作医官。民国16年(1927)在西安开设“仁民”医院,以后又开设“蔚青”医院。曾任西安市西医医师会理事长。精通医理,手术高明,外语流畅,...[详细]
刘元栋(1884—1911),字钟群,福建闽县人。幼年家贫,故仅读几年私塾。为人性格豪爽,嫉恶如仇,身材魁梧,善长拳术。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败、丧权辱国,十分不满。1900年,参加-会党组织复明山堂,与林斯琛等人结为挚友。1902年底,加入共和山堂,成为骨干分子。1904年,参加共和山堂领导人设立...[详细]
李天佐(1884~1927) 字惠生,桂林市人。早年就读于广西体用学堂,1906年官费留学日本,先后在日本经纬学校及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。留日期间,在东京加入同盟会。宣统三年(1911)回国后,曾任广州督军府秘书,一等陆军医正,后任教于桂林县立桂山中学、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,并兼任省立第三中...[详细]
李建勋(1884年~1976年) 字湘宸,清丰县城关镇东关人。无党派民主人士,博士。8岁入私塾,14岁考中秀才。随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大名中学,1905年被选送至直隶高等学堂,后又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师范班。 1908年,李建勋被派往日本广岛高师留学。留日期间,不仅刻苦攻读,成...[详细]
郭国兴(1884~1923),清光绪十年(1884年)出生。扬中县(今扬中市)新坝镇人。竹编艺人。幼年丧父,家境贫寒,14岁开始学习竹器编织手艺。他生性聪颖,学艺刻苦,且不墨守成规,往往别出心裁,有所创新,因而竹器成品不但做工细致,而且图案新颖,式样精巧,十分可爱。 民国初年,新坝乡董田佩绅...[详细]
耿春宴(1884-1931)字杏珊,孟县城关乡耿唐村人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举人,宣统三年(1911)日奉早稻田大学毕业,为孟县近代著名教育家之一。 戊戌变法以后,清政府颁布了"废科举、兴新学"的昭令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正在河阳书院任教的耿春宴,即把该书院改建成孟县第一所官立高...[详细]
陈树修(1884~1961年) 陈树修,湖南益阳人。清代秀才,四代中医世家,少年秉承家学,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入太医院实习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,任医学文献考察员。民国3年(1914年),任广东龙门县县长。民国16年,来沪开设诊所。民国24年,任中央国医馆理事。民国36年,被...[详细]
陈纯修 (1884年~1967年) 字笃之,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人。于1913年考入天津陆军军医学院,毕业后曾留校任教。学生时代,他接受反帝反封思想,主张妇女放脚、男女婚姻自由、创办新学等。1915年,陈纯修冒着劣绅反对的风险,在本村创办小学。1918年,陈纯修被选为民国国会第二届众议院议员...[详细]
赵泮馨(1884—1961)文登县(今文登市)河北村人。民主人士。曾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、乙种商业学校校长等职达24年。1911年加入同盟会。“七七”事变后,曾被各界公推为代理县长。新中国建立后,历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、省人大代表。精于书法,尤工草书,能诗善文,著有《古风集》《文登辛亥革命史略》等。...[详细]
于恩波(1884—1941)字沐尘。昌邑县于家郜村人。1903年在莱州府中学求学。1905年经刘冠三介绍加入同盟会。1906年他与张书绅等人在于家郜村创办育秀小学堂,成为当时废私塾、兴学堂的榜样,同时积极在教师、学生中发展同盟会员,培养革命骨干,使学校成为同盟会在昌邑早期活动的基地。1911年1...[详细]
袁书堂(1884-1930),原名国坤,老河口袁冲乡袁冲秀才。袁幼年读经书,废科举后,1913年赴武昌考入省警察学堂。在校期间,接触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、民主革命思想。毕业后在省警察厅工作。其间经常邮寄进步书刊回家。每遇回乡机会,即向家人及乡亲宣传新思想。受其影响,诸多姊妹、女儿、侄女率先放足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