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合三(1881~1955),满族,开封市人。早年读私塾,系清末秀才,后转入河南省立优级师范学校读书。毕业后任职于江苏省昆虫局。受当时科学发展影响,目睹中国之现状,立志习医济世。开始刻苦攻读医学书籍,后行医诊病,成为中原一代名医。 王合三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。1922年河南省会 厅组织中医会考...[详细]
时敏行(1881~1961),原名经润,又名明荇、明行,别号讷言,河南省通许时庄(后移居县城)人。弟兄4人,排行3,故世称时老三。 时敏行自幼读书,聪慧好学,勤于思考,曾考中县首。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速成科师范馆。1905年,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日本,入早稻田大学法科。同年,由在日同学...[详细]
饶辅廷,男,汉族,1881年出生于广东梅州 ,1911年4月27日参加由黄兴、孙中山等人策划领导的广州起义,被捕后英勇就义,时年30岁,遗体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,为七十二烈士之一。 饶辅廷,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。名可权,字竞夫。 1906年(光绪三十二年)入上海中国公学。1910年(宣统二...[详细]
邱薛氏(1881-1946),女,修武县纪孟村人。 1916年7月23日,国民党军队突然包围了纪孟村,并以6挺机 -了该村所有通路。本村民兵、自卫队奋勇抵抗,终因众寡悬殊,-分散隐蔽。当时有民兵3人,自卫队员5人,避入邱老太太家中,被国民党军发觉。她帮助民兵、自卫队员逾墙安全转移,然后独自镇...[详细]
潘稚亮(1881~1942),名诒曾,以字行,清光绪七年(1881年)生,宜兴丁蜀镇人。金石家。为地方名绅,早年曾出任宜兴县议员、县劝学所所长等职,后在宜兴蜀山镇经营“木石居”别业,隐居终身,从事书法、金石艺术,篆刻为主。他治印工铁线朱文,作品辑在《还读斋印谱》、《省庵印谱》、《潘稚亮印谱》等专...[详细]
马晓军(1881—1959) 字瀚东,号展鸿。容县人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)秀才,由广西选送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就读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又由清廷陆军部选送日本士官学校普通科补习3年,转-队为入伍生,并在东京加入同盟会。回国参加辛亥革命,任南京留守府参谋兼学生军队长。1912年回广西投旧桂系...[详细]
马君武(1881—1940) 原名马道凝,字厚山,到日本留学时改名马和,字君武,后以字行。祖籍湖北蒲圻,出生于恭城,后定居桂林。幼读私塾,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起,先后就读于广西体用学堂、广州丕崇书院、上海震旦学院,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法文。二十七年赴日本留学,为广西留日第一人。在日本结识...[详细]
李干公(1881~1911.12),字勉斋,河南省商水县人。李家为当地望族。20岁任清军常备军稽查。不久离军,加入仁义会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冬,其兄李锦公自日本回到省城开封,创办大河书社。该书社名义上"聘请教育名家,编纂东西要籍,其有海内已出各书,亦选厥精华,代为销售",实为同盟会之秘密集...[详细]
傅振嵩(1881——1953年)号乾坤,王曲乡马坡村人,傅式太极拳的创始人,中国近代颇有名望的武术家。 振嵩16岁时,本村集资礼聘八卦掌祖师董海川的高徒贾岐山创办武学社,他想学武而又无钱交学费,只得每天晚上到村东大庙武场偷学练武。后被发现,曾几次被赶走,但他每晚必至。他这种顽强好学的精神,感...[详细]
杜秀升(1881~1960.9),原名杜光俊,字秀升,曾用名杜龙彬,回族,开封市人。幼读诗书,又从父习武,擅长剑术。后在其父经营的聚泰蜡烛店学徒,继承父业后,任聚泰、聚盛恒两商号经理。 宣统二年(1910),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,与魏子青在开封马道街合资兴建河南第一家新型商场--丰乐园;同时...[详细]
崔伯(1881-1947),字仰西,英文名叫Percy.B.Tripp,是一位热爱中国,倾心中国文化,为发展天津教育献计出力长达40余年的天津近代教育家。 1881年12月5日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富尔斯邱吉镇。1902年秋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文学,获文学学士学位。1906年秋应聘来津在北洋大学...[详细]
陈兴芝(1881~1911),清光绪七年(1881年)生。睢宁县城北潘村人,出身于地主商绅家庭。祖籍镇江,清光绪初其祖父经商徙入睢宁,在城外开设一爿义兴隆钱庄。数年经营,颇有积蓄,于是,在睢宁购置房产土地,农商兼营,家业兴旺。光绪三十一年,兴芝考入徐州中学堂,随后赴日留学,回国后,考入上海交通大...[详细]
陈发炎,男,汉族,福建连江人,生于光绪七年(1881年),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 而壮烈牺牲,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,为七十二烈士之一。 生卒时间: 1881——1911-4-27 陈发炎(1881~1911年),出生于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一个农民家庭。从小务农,淳...[详细]
赵又新(1881~1920),原名复祥,字凤阶,凤庆县鲁史镇鲁史村人。幼年就专读于凤山书院,15岁补博士弟子员。自幼聪敏好学,在《-穆奉诏班师赋》的补廪应试中,以“一木难支,宋室之偏安已定;百年遗恨,英雄之结局如斯”的名句,表现其鲜明爱憎和敏捷才思。 戊戌变法失败,国家内忧外患,赵每与朋辈谈...[详细]
赵丹犀(1881—1916)字秋芳,笔名爽兮。海阳县(今海阳市)凤城人。1905年(光绪三十一年)加入中国同盟会。1913年将家产悉数资助革命,孙中山誉其为“毁家纾难,忠义可风”。1916年,讨袁(世凯)战争中牺牲。 ...[详细]
张龙地 智勇双全的区苏维埃主席 张龙地,龙岩人。清光绪七年(1881年)生于东肖镇黄邦村贫农家庭。幼年被送到梁家当童养媳,长大后与善良厚道的梁双贵成亲,一家人生活十分清苦。 1927年秋,张龙地经常挑着茶叶在白土、后田等乡叫卖。在共产党人郭滴人、邓子恢的启发教育下,思想觉悟提高,率先...[详细]
袁桂生(1881~1941),名焯,以字桂生行。江都县(今扬州市)人。出身中医世家,伯父开昌,字昌龄,长于眼科及外科,善用火针治外症。父开存,字春芳,亦精医术,同开昌徙居镇江业医。袁桂生16岁时,伯父病逝,家父患肺病卧床,遂坚定习医之志,攻读家中所藏医书,父亲时而为之讲解。后又搜求旧籍,广购新书...[详细]
徐连胜(1881年—1918年), 字名渊、远运, 号捷卿, 湖南省桂阳县太和乡地界村人。少年丧父, 17岁辍学务农, 常去广东挑盐谋生。 19岁赴粤为生。宣统元年(1909)升为管带兼哨官, 两年后任广东新兵巡防营管带。时以陈炯明、邓铿为首的中华革命军东江第一军进驻广东惠州, 徐连胜与洪兆麟联...[详细]
吴光新,北京政府陆军总长、陆军训练总监、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,陆军上将。北洋皖系军阀将领,段祺瑞妻弟。徐树铮、靳云鹏、吴光新、傅良佐被称为段祺瑞的“四大金刚”,吴光新实际上比较庸碌,无甚才干,因姻亲关系受到段祺瑞的重用,徐树铮曾言:段祺瑞的事业一半坏在吴光新身上。 吴光新,1875年出生,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