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本仁(1880~1951),号耀庭。马曹庙镇薛坳戴家塆人。其祖父原住黄州长圻蓼,因常遭水害,搬至百福寺方家道,租种佃田。 方幼时入私塾读书12年,继为塾师。一次,因原塾师替人写状纸告他家,遂与之发生争执,一气之下,于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投武昌右旗马队营当兵。管带喻方山是个文盲,方很...[详细]
陈毓山 (1880—1963)苍山县沟西村人。1912年家中有地3 0多顷。曾任国民党临沂第七区区长。 抗日战争爆发后,支持抗日活动。1937年8月,在其家中召开会议, 成立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办事处筹备处、抗日常备队,他拿出5万斤小麦支援队伍。11月,又在其家召开各县联庄会负责人第一次会议,正...[详细]
陈干(1880—1927)字明侯。昌邑县白塔村人。16岁随乡亲去东北谋生。1901年,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《辛丑条约》,他义愤填膺,毅然前往北京投笔从戎。后因给《京话日报》撰文,揭露清军的种种弊病,-离营。1905年,他去东北锦州当演说员。同时,还创办了“讲报社”和“八旗学堂”。1906年,他东...[详细]
曹蕴键(1880—1970)又名曹铁如。菏泽县曹楼村(今属菏泽市牡丹区)人。书法家。其祖父曹以,进士出身,书-底深厚,父亲曹垣,亦酷爱书法,尤以正楷称世。曹蕴键自幼随父在福州读书,20岁选为优贡。自1918年始,先后任湖北黄岗,山东昌邑、即墨、潍县、阳信等县县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任中央文史馆馆员...[详细]
朱问民(1880—1951) 县城东关人,虽出身书香门第,而性凶悍好斗。少年时游学西安、保定等地,学无所成。清宣统三年(1911)返县,入洪帮为大爷,任簸箕河民团团头。其时,豪绅恶霸黄朝镛等把持县政,以其亲信徐培桂为民防局长,徐、朱两家宿怨甚深。一夕徐方横榻吸 ,忽有公差入禀,请赴县...[详细]
郑贯公(1880—1906) 名道,字贯一,笔名自立、仍旧。香山县人。初就读乡塾,16岁因家贫辍学,东渡日本。依其族人在太古洋行横滨支店服役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被特许免费入读梁启超创办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。1900年冬,受聘为康有为任主编的《清议报》,易名贯公。后与梁启超、秦力山等一起...[详细]
赵恒惕 (1880——1971) 湖南省省长,湘军总司令,台湾“国民政府”资政。 湖南省衡山县人,1880年12月25日出生于衡山县白果镇赵家湾。少年在家读书,后入湖北方言学堂。1903年赴日留学,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。先后加入黄兴组织的革命同学会和孙中山领...[详细]
余德(1880~1966),别名宗禧,广东四会县人。从小酷爱工艺美术,12岁到广州西关学刺绣,曾师从四代相传的刺绣能手黄洪师傅,专门刺绣进贡清帝的精细绣品。余德学艺心坚,颇受师傅器重。由于勤学苦练,专心钻研,很快便掌握了刺绣的技巧。平时细心观察古建筑的砖雕、木雕等雕画和戏服的刺绣工艺,还到当时广...[详细]
原基(1880~1958),东漖镇葵蓬村凤溪人,出身农民。民国13年(1924)便投身农-动,翌年被中共广东省党组织任命为农民特派员,在广三铁路沿线一带的农村发展农会、组织农军。民国15年,原基被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,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 广州起义前夕,原基负责组织农军。广州起义爆发,...[详细]
姚若思(1880~1944年),名世俨,字若思,今阳西上洋上洋村人,是孙中山早期同盟会会员。民国11年(1922年),任阳江县县长。民国13年,任茂名县县长。次年,改任电白县长,后又任英德县县长、阳江县县长。 姚若思当政期间,乐于助人,为民办实事。一次,一汉子担柴进阳江城卖,行至南恩路时,因...[详细]
杨贤怀(1880-1939年),字泽东,号超,以字行世,东安县(云浮)西山(今属永宁镇)庙龙榕木村人,生于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毕业。曾先后任广州市师范、云浮县立中学、西山乡村师范、西山中学等学校校长,是西山乡村师范创始人之一,他专长数理教学,对教育事业有一定贡献,群众尊称他...[详细]
徐锡勋 (1880-1951)又名徐整,字公整、军雁,两江凰乐人,陆军速成学堂毕业。清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,留学日本东洋大学教育系。宣统三年 (1911) ,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民国 2 年 (1913),授陆军炮兵上校。同年授三等白鹰勋章一枚。民国 6年,段祺瑞用武力解散国会,各省组军声讨...[详细]
王思恭(1880~ 1955) 商州人。幼读私塾,少时在城东街“太运堂”中药铺为徒习医,拜名中医任庆锋为师,苦读医著。从《药性四百味》、《汤头歌诀》学起,继读《寿世保元》、《医宗金鉴》、《金匮》和《内》、《难》二经等,对妇科医药精研甚深。民国初年,在城内东街开设“万生成”中药铺,悬壶行医,日诊甚...[详细]
覃绍烈(1880~1948) 又名永寿,字眉山,清末秀才,本县西河乡人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师范大学,并加入中国同盟会,毕业时获硕士学位。宣统元年(1909),他回国任汉南中学堂(地址在汉中中学)学监,以其所学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一些改革。并暗向学生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...[详细]
潘雁湘(1880—1954) 女,又名“三家”,原籍顺德县大良镇。幼年丧父,家贫,随母在地主家为婢,后来学得一手制饼的好手艺。20年代初,前来石岐萧友柏家为佣。民国7年(1918)萧的母亲生日,萧妻嘱咐其制作点心招待亲友。其用绿豆去壳、晒干炒香后,磨研成粉,并混以油糖,中心夹一片经蜜饯之肥猪...[详细]
潘达微先生(1880~1929),原籍广东省番禺、即今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棠东村人。原号铁苍、别号景吾。 清宣统元年(1909),潘达微先生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。墓表曰:“君毕生致力革命,同情人间疾苦。性恬淡、擅丹青、尚道义……”他为革命事业无私无畏,为振兴华夏文化、革新文艺及慈善事...[详细]
聂云台(1880-1953) 上海总商会会长,全国纱厂联合会副会长,实业家。 湖南省衡山县人,1880年出生。其父是中国近代工商实业家。1883年随父往上海读书。1893年回原籍参加童试,考取秀才。又跟外国人学英语及电气、化学工程等专业。虽未正式入学,却通晓各科,英语尤为熟练。19...[详细]
李雁南,名群,礼乐新民西宁里人(一说开平人)。父李云锡,生养8子,其排行第六。家贫,性慷慨侠义,青年时曾当船夫,投身绿林遭清廷缉捕,避走香港,于香港加入三合会。之后举家赴南洋,寓居槟榔屿,任教于华人书馆。经革命党人薛南介绍,认识孙中山,遂倾心革命。继后从革命党人赴云南、缅甸开展活动,迁居缅甸经营...[详细]
李伟南(1880~]964),字英豪,澄海县澄城镇外埔人。民国21年(1 932),任新加坡四海通银行总经理及董事长。又曾先后任新加坡中华总0第十七届会长、潮州八邑会馆总理、广东会馆首届会长等职。伟南一向热爱祖国,积极参与祖国在南洋所发动的救国、‘救灾运动。民国30年,在日军进占新加坡时,曾两次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