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植桢(1878~1935),字维周,惠阳县府城(今惠城区桥西)柏子树下人。惠州知名教育家。工诗词,精通历史和数学。早年任教丰湖书院,1910年后任惠州府两等学校、惠阳县立第二小学校长25年。治校注重言传身教,遴选教师要求德才兼备,教育学生谆谆善诱。主持校政期间,学生升中率达99%以上。“栽成后...[详细]
何秉钧(1878~1911),字子衡,连平大湖油村何新屋人。何秉性刚烈,爱好武功,原是清末武秀才,因参加过“洪门”组织,当地办清乡时-逃亡到广州。后来,考入虎门武官学校。在该校就读期间, 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兴中会,积极从事革命活动,受到校方注意。校长曾带人到宿舍搜查他与革命党人往来的密信...[详细]
高绳芝(1878—1913年) 原名高秉贞,澄华街道上窖乡人,清举人。历任汕头总0会长、汕头民政长、全潮民政财政总长,是清末民国初期潮汕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。高绳芝为泰华商界巨擘。高满华之孙。大慈善家商高晖石之侄。清末与叔父高晖石配合兴办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,创办汕头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...[详细]
范启骙(1878-1917年),号文轩,南乡都庞洞人。生于清光绪四年(1878年),出身富裕家庭。光绪三十二年,他与范启康等创办庞洞范氏高初等小学堂,任名誉校长,捐献地租二十石给范氏小学为校产。随后,他毕业于广州两广教忠师范学堂。宣统三年(1911年)带领私人秘书范乃操往南洋经商,在新加坡加入孙...[详细]
段惠君〔女〕(1878~1945) 峡口乡人,生于清光绪二年。县南区名人薛光熙妻。清末,随夫宦游四川成都等地。民国元年(1912)夫妇相携回乡,先协助其夫创办南区高等小学,后又倡办丰西崇实女校及峡口镇女校,是思想开朗、富于开拓的女性。6年,光熙赴京、津、青岛等地,考察教育、实业,慧君...[详细]
邓子瑜(1878-1925),博罗县麻陂乡丰门村人。兴中会会员。曾是归善(惠阳)、博罗等县0会首领。早年因参加反清活动而遭通缉,避逃香港、新加坡。受孙中山委派于1900年10月与郑士良等人发动会党参与惠州三洲田起义,失败后改名朱民,避居新加坡。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1907年3月赴香港再次策...[详细]
邓同觉(1878~1944),乳名邓芹初,又名邓卓荣、邓思泮,镇安镇龙门村人。生于清光绪四年(1878年)农历九月二十七日。童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时,勤学好问,学业优良。参加科举会考,获得两广中书科中书御。光绪末年考进两广优级师范学校。他毕业回乡后,为改变家乡儿童上学困难的状况,多方筹集资金,民国元...[详细]
陈友仁(1878~1944),广东顺德人,出生于美国牙买加岛一个华侨家庭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毕业于英国圣玛丽学院,1899 年在伦敦从事律师工作。 1917年秋任广东军政府外交及法律顾问,成为孙中山的亲密助手。1919 年参加南方政府代表团,出席巴黎和会。1922 年任孙中山的外...[详细]
袁克定(1878-1955年),字云台,别号慧能居士,河南项城人,袁世凯长子,原配于氏所生。 辛亥革命爆发后,拉拢汪精卫。后鼓吹帝制,帮助其父袁世凯复辟。袁世凯去世后,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。曾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。1955年袁克定在张伯驹家中去世,时年77岁。 袁克定是军事家、政治家,北洋政...[详细]
圆瑛(1878~1953),俗姓吴,法名宏悟,号韬光,亦名一吼堂主人。福建古田人。 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10月,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,拜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。翌年4月,依涌泉寺妙连法师受具足戒。后外出参学,拜谒高僧名师,并广泛涉猎佛教经论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后,先后在宁波永宁...[详细]
杨荫杭(1878~1945),字补塘。无锡人。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,曾先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法律。回国后在上海执律师业,参与发起上海律师公会。民国成立,杨荫杭由农商总长张謇推荐,出任江苏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。时官场趋奉之风大盛,他认为有碍于法官断案公正,拒...[详细]
许同叔(1878——1961),字植荃,今枞阳镇人。同叔系清末秀才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他与枞阳镇童建侯、倪砚农、段干成等倡办陶公祠小学,童建侯任董事长兼校长,许同叔任教务长,有教师3人、学生50余人,经费来源以收屠宰捐为主。民国24年(1935年),该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六年制的完全小学,...[详细]
萧长华(1878-1967),祖籍江西新建,祖辈客籍江苏扬州,生于北京。是著名京剧丑行表演艺术家、卓越的戏曲教育家。从1904年起至1940年止,他在喜连成(富连成)科班任教三十六年,建国后又一直在中华戏曲学校教戏,一生的品德,有很多足以为后人学习之处。在六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,他前后有上千的生徒...[详细]
吴徵(1878—1949)字待秋,名徵,以字行。别号抱鋗(xuán)居士、疏林仲子、春晖外史、鹭丝湾人、栝苍亭长、晚署老鋗。浙江崇德(今桐乡)人。 吴徽为吴伯滔之次子。后居上海。山水初传家学,终日作画。手不停挥,无暇构思,以致笔墨僵滞,缺乏意趣。花卉师吴俊卿早年笔墨,又学李(鱼单),后窥元、...[详细]
陶骏保(1878~1911),字璞青。丹徒县(今镇江市区)人。辛亥革命将领。少时从学其兄陶逊,受强国强种思想的影响,抱有推翻清廷的志向。18岁考入江南武备学堂受训,又曾去日本留学和考察军务。后从军于福建、广东,先后任徐绍桢常备军管带、军政局参谋兼武备学堂教员,与谢刚德、方声涛、方声洞诸志士...[详细]
沈瓞民(1878—1969),名祖绵,字瓞民、迪民,浙江钱塘人,中国近代革命家、国学家。沈瓞民幼承家学,及年长,考入浙江大学堂,毕业后留校任教习。1897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史地。 沈瓞民早年受康、梁思想影响,返国后即在上海创办“时宜学塾”和“识字处”,宣传救亡思想,被清廷列入“乱党”名...[详细]
马裕藻(1878—1945),字幼渔,祖籍浙江鄞县(今宁波鄞州),近代文化名人,北京大学著名教授。早年受业于近代教育先驱叶浩吾,后留学日本。1913年5月在“读音统一会”上率先提出《注音字母》方案获大会通过,被聘为北大教授,1918年至1926年连续八年担任校评议员,参与北大建设。1920年起任...[详细]
林志钧先生 ( 一八七八年 --- 一九六一年 ) 字宰平,号北云。福建闽县人。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为其哲嗣。林志钧与沈钧儒同为癸卯科举人,辛亥革命前留学日本。曾任北洋政府-部长,后为清华研究院导师,建国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。林志钧先生为闽派著名诗人,法学家和哲学巨擘。 曾撰有研究中国古代哲...[详细]
焦德海(1878~1935)是徐有禄的徒弟。他深得师父的艺术精髓,从单口相声发展成对口相声。他对相声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。他人长得精瘦,细长挑,剃光头,脸上皮包骨、骨顶皮。他说相声不使怪脸,没有夸张表情,可是甭管什么段子,从他嘴里说出来,观众都忍不住要笑。他说的段子主要是自己编的,他的许多徒弟后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