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明卿(1877-1962)清光绪三年(1877年11月)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林家大垸,在兄弟5人中排行第四,系我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林育南之父林协甫的胞弟。 林明卿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,当过店员,在汉口大轮船上当过帐房先生。后回乡经营布厂。妻陈氏,贤慧敦厚,织得一手好布。 林家祖籍福建,唐宋...[详细]
房秩五(1877——1966),名宗岳,又号鲁岑,晚号陟园老人,今白湖乡公塥村人。秩五幼随父读书,后参加科举考试,县试为第二名,府试为第一名,省试为第三名。20岁后,迫于家庭生计,便外出当塾师。 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秩五至安庆蔡家教书。时值甲午战争、戊戌变法、义和团反帝运动相继失败...[详细]
溥侗字厚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,生于光绪三年(1877年),因排行老五,故人称“侗五爷”。溥侗自小酷爱昆曲和京剧,由于他文化素养深厚,且通晓词章音律,精通古典文学,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,故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、人物身份及规定情景都有深刻的领悟,对各种不同的角色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。由于溥侗博学多...[详细]
曹汝霖(1877—1966),祖籍浙江。民国初年高级官员,新交通系首领。1877年生于上海。幼年入私塾,后去汉阳铁路学堂读书。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。五四运动时期,住宅惨遭烧毁。抗日战争时期,曹汝霖不与日本人合作,拒绝担任伪政府总理大臣一职,后被动挂上伪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、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...[详细]
邹鹄(1877~1957年),行名统泮,字芹香,号霄羽,吉安县(现青原区)文陂乡塘南村人。光绪十五年(1890年),十三岁考取郡庠生,光绪二十八年应学使科考,以超等第一名补廪膳生。光绪二十九年考中举人,甲辰恩科进士,是年丁艰未殿试,服阕,奉旨以知县即用,签分湖南,例授同知衔加四级,诰授通议大夫,...[详细]
朱会文(1877~1936年)西桠村人,朱卓文堂兄。旅居美国30年,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,曾追随孙中山反清讨袁,在美国华埠积极筹集军饷支持辛亥革命,曾任理财之职,是孙中山在美国活动的得力助手。为孙中山在美国各埠游说募集革命经费,并率先捐助2000美元(为当时普通工人6个月的收入)。...[详细]
马云卿(1877-1913),字克印,新野县城郊乡上青羊村人,其曾祖父名驹是举人,祖父一山是拔贡。到云卿时已贫无立锥之地,常以碾房为居室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秋,因扒富户红薯受打骂,羞愤难忍。时,两湖总督张之洞在襄阳招募学兵,他前往应募。初在湖北提督第八镇统制张彪部下当兵,曾参加反清组织文...[详细]
龙北培,男,1877年出生于现沙浦镇桃二村。1926年参加农会,担任财务管理工作,曾参加“广利暴-动”的战斗。1927年12月17日,参加“桃溪反围剿”战斗,撤退后因被人出卖,在桃溪山被敌人逮捕。1927年12月,在沙浦黄布沙沙头咀被敌人杀害,牺牲时50岁。1957年,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...[详细]
刘泌文(1877──1944),又名宗沛,字泌子,威远镇西人。19岁中秀才,1903年被推荐进入日本弘文师范大学学习。1905年,和吴玉章等人在东京参加同盟会,同年毕业回国,任威远县高等小学校长。两年后赴北平,挂职清廷内务部,实际担任“京津同盟会”总干事。1908年就任日本驻华使馆馆区警察署长,...[详细]
李兰滨(1877~1945),字香圃,新安石井太平庄人,清朝末年附生。因居住在荆紫山之南,故自称“荆阳人”。他一生执教,桃李满园,为民国年间新安教育界名人。 李兰滨出生于农耕之家,少时进入私塾学习,他天资聪颖,过目成诵,后为清末附生。民国年间以教书为业,曾应聘执教于新安和济源一些地方的私塾...[详细]
何少棠,男,1877年出生于现沙浦镇桃溪村。1926年参加农军,是桃溪乡农会会员。曾参加“广利暴-动”的战斗。1927年12月17日,参加“桃溪反围剿”战斗,突围后在广州被敌人逮捕,1927年12月,被敌人杀害于广州东校场。牺牲时50岁。1957年,高要县人民委员会追认他为革命烈士。 ...[详细]
韩慕侠(1877-1947),天津津南区大韩庄人,形意拳、八卦掌大师,曾先后随张占魁、应文天等九位师傅习武,编采百家而独具一帜。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就读期间,曾随其练习武艺,锻炼身体。1947年,韩慕侠在穷困中不幸去世。 刚满12岁的韩慕侠,随父进津卖柴巧遇张绵文家护院周镖师,收其为徒,习艺3年...[详细]
曹秀,又名曹景新,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曹庄村人。一八七七年出生自一个农民家庭。曹秀自幼好学,读过儒学,上过巡警学堂,晚清乡试秀才,曹秀不满当时封建帝制的腐朽,青年时期的他就积极投身反帝、反封建的斗争,为救助贫民,他自制铜圆、银币和地契以假乱真帮助许许多多贫民百姓度过生活的困境,和一个个官僚做斗...[详细]
郑赞丞(1877~1914),名培育,字芳荪,霍邱城关人。他自幼好学,在霍邱书院读书时常独到东门外王家祠堂攻读,孜孜不倦。一次,在月考作文中诘难挟击清廷,有“请看今日之域中,竟是谁家之天下”之句,因此而获罪。县衙欲拿办,幸友人报信,才逃到安庆,就读于安徽大学堂。 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 年...[详细]
郑吉人(1877~1952)原籍青阳县,生于屯溪黎阳村。清末,继承祖业,经营屯溪郑景昌南货店。他破陈规,创新路,确立经营方针:“深购远销,薄利多销,着眼零售,带动批发”。扩大杭州老庄;增设上海、宁波座庄、兰溪寄庄;并在鄱阳、汉口、广州及东北等地设挂庄。还在港口、茶园两镇分设“泰源昶”酱园和“同茂...[详细]
张静江(1877—1950),浙江湖州南浔镇人。 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。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,孙中山先生称他为“革命圣人”。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,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,蒋介石称他为“革命导师...[详细]
姚伯麟(1877~1953) 字鑫振,旧居三原白鹿原(后迁县城东关),故笔名鹿原学人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考取官费生,赴日留学。初人东京济美学堂,后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,民国4年(1915)毕业,获医学博士学位。翌年返陕,曾任西安同仁医院院长。后侨居上海法租界,受聘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,并...[详细]
徐特立(1877—1961)中共中央委员,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,教育家。 湖南省善化县(今长沙县)人, 原名徐懋恂,又名徐立华,1877年2月1日出生于一贫苦农家。少时刻苦自学,博览群书,手不释卷,以“定量”、“有恒”为原则,坚持“不动笔墨不看书”的方法,以达学以致用的目的。1906年开始从...[详细]
唐宗尧(1877-1963)名明咨,原名重华,清光绪三年(1877年)出生于开县金沙乡龙桥村。自幼随父就读,敏而好学,有胆识。1904年考中清代末科秀才,由于受维新思想影响,1905年赴成都入嘉定中学堂,施考取四川省官费留学生,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班,1906年升入该校政治经济科。次年,得识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