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大年 (1873—1953) 童大年,原名皓,字醒庵、心安,号性涵、恂庵、省庵、惺龛、洵罕。又因排行第五,而以“金鳌十二峰,松下第五童”自称,县城人。西泠印社首批社员,著名金石家。 童的父、兄皆善金石书画,他幼承庭训,8岁开始治印。成年后赴北京当文书。1895年(清光绪...[详细]
钱允利(1873~1923年) 钱允利,名贵三,江苏上海县人(今上海市闵行区)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在闸北长安路开设钱恒泰米行,后又开设恒德、丰记2家米号。曾任沪北市米业联合会会长、米业公会会长,机器碾米业公会会长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,钱任闸...[详细]
郭效祥(1873~1933年) 郭效祥,奉城高桥人,祖传厨师。长于烹调素斋,素享盛名。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,奉城万佛阁观音生日,阁中必聘郭效祥烹调素斋。郭选用香草、蘑菇等作佐料,豆制品改用花生制成,其味鲜美无比。其素宴,不论全鸡、全鸭、全蹄等菜肴,均用素菜做成,形态、色泽、风味堪与荤菜...[详细]
郭葆坤(1873-1938) 字海环,号逊斋,城关镇寨子村人,晚清秀才,曾任省参议员,县高等小学堂堂长,秉性耿介,孤芳自持,工颜体楷书,其字刚柔并济,骨肉均丰,方中有圆,严肃庄重,每字必具形体,每划入木三分,见其字如见其人。 ...[详细]
关仁甫(1873—1958年) 字美嘉,曾改名炳南,化名黎雪胡。南海县九江人,生于广西上思。12岁随亲戚至广西镇南关(今友谊关)经商,在广西边境十万大山加入“反清复明”的洪门组织,被举为领袖,在桂滇边境转战多年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在安南河内加入中国同盟会,被孙中山委为革命军西路都督,曾先...[详细]
方尔咸(1873~1927),同治十二年(1873年)出生。扬州人。光绪十五年(1889年)中乡试第一名。次年赴京会试,“因回避考官而未能入场”。其间,结识梁启超、谭嗣同等人,诗酒唱和,同游京都。因目睹清廷腐败,知科举非兴国之途,遂不再应试。为择求富国强兵之道,曾客游武昌,入湖北张之洞幕数年。返...[详细]
程大璋(1873—1924) 桂平人。少时嗜读经史,博闻强识,年未弱冠即补博士弟子。清光绪二十年(1894)举人。投身于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,为“公车上 书”起草者和签名者之一。二十四年清廷举行“大挑”,被选为一等举人,分发江苏以知县试用。不久弃官从文,在京赋闲。数年后到广东汕头时敏学堂任...[详细]
车钺(1873~1906),字翰如,清祥符县(今开封市)人。监生,家富有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正月(3月7日),河南巡抚锡良奏报清廷,已择定开封游击署,建河南大学堂,车钺捐款予以资助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考取河南官费留学,入日本法政学堂学习。同年加入同盟会,为同盟会创始人之一,积极宣传...[详细]
朱稚竹(1873~1959) 又名溥恩,生于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武进人。清末秀才。受武阳劝学所总董屠寄赏识,推荐到常州府中学堂任庶务长。该校监督屠宽(屠寄长子)在日本留学曾加入中国同盟会,思想比较激进,朱在他的影响下,成为地方革命力量的主要骨干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当选为江苏咨议...[详细]
赵锡蕃(1873~1935),字晋三。沛县鹿湾乡赵圈村人。清末拔贡。民国元年(1912年),土匪犯沛城,赵锡蕃星夜赴徐州请来革命军平定匪患。同年,被群众公推为沛县民政长。民国4年,任山西省稷山县知事,政声卓著。不久,辞官归里,自筹资金,兴办光明学堂,为地方造就人才。民国9年冬,应沛县知事于书云之...[详细]
阎容德(1873—1936)字绶卿。阳信县老鹳姚村人。1903年考入山东省师范学堂,受蔡元培等人兴办的“中国教育会”影响,逐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。1906年在济南参加中国同盟会,同年,在惠民县城创办棣州公学 (1913年改为岱北公学) 。1907年去利津县创办师范讲习所,任教习兼高等小学教师,同年...[详细]
徐岫青(1873~1943),名永鍼,字岫青,以字行。爱国民主人士。生于海州。祖辈原居沭阳,民国2年(1913年)举家迁居今响水县响南乡。民国13年,被民国灌云县政府聘为县农会会长,任职一年多因痛恨政治腐败而辞职回乡。他曾请来一位教书先生,自办私塾供子侄及庄邻小孩上学。他乐善好施,民国17年冬,...[详细]
谢鸿焘 (1873—1954)字一尘。栖霞县(今栖霞市) 占疃乡杏家庄人。1904年(光绪三十年),谢鸿焘婚后与妻同赴日本留学。次年,加入中国同盟会,成为骨干会员。同年11月,与好友秋瑾率先回国,在烟台与徐镜心(同盟会山东分会主盟人)等秘密设置同盟会机关。1906年(光绪三十二年),出资兴办“东...[详细]
卫礼贤(Richard Wilhelm 1873—1930)又作尉礼贤。德国人。同善会传教士,汉学家。1897年德占胶澳后来华传教。1899年到青岛,主要精力用于举办教育和医疗事业,并热衷于中国文化的研究。辛亥革命后与康有为在青岛组织尊孔文社。将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《列子》《庄子》《孟子》《易经》...[详细]
孙德谦(1873~1935),字受之,又字寿芝,号益,晚号隘堪居士。元和县(今苏州市区)人。清末民初学者。少时爱好读书,13岁读毕五经,19岁补诸生。从同里雷甘溪治经,继又治声韵、训诂。后交钱塘张尔田,经常往复讨论。又研读先秦诸子,认真考其源流,观其会通,造就他的学术根基。对清代儒学,他独事会稽...[详细]
瞿启甲(1873~1940),字良士。昭文县古里村(今常熟市古里镇)人。藏书家。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,至瞿启甲为四世。幼孤,随伯父秉渊及兄启文、启科读书。擅文学、书法,维护先代遗书尤谨。宣统元年(1909年),清政府学部奏设图书馆,两江总督端方遣人令瞿氏献书,许官京卿,他不为所动。后经父老斡旋...[详细]
马星驰 (1873—1934)名驱,字星驰,亦署醒迟。回族。济宁直隶州(今济宁市市中区)人。幼年爱绘画,因家境贫寒,常以黄泥汤代墨作画。1891年(光绪十七年) ,在南京一富家作童仆。两年后,去上海,以卖画为生。1894年(光绪二十年)11月,赴广州投身国民革命,后追随孙中山-国外寄居10余年。...[详细]
梁桂荣(1873—1925)肥城县(今肥城市) 安驾庄人。梁氏接骨第4代传人。秉承世医家训。经其父梁胜泉指教,他20多岁,即精通整骨之术。经多年临床验证,他先创制梁氏接骨膏药,后又创托举、折顶、屈曲、牵抖等接骨14法,以杉木皮和膏药固定伤位。治疗中兼内服中药,外加当归活血汤烫洗。愈后无弯曲畸形,...[详细]
李安邦(1873—1940) 大涌岚田村人。辛亥革命早期武装活动领导人。自小出洋,在美国檀香山当侦探。清光绪二十年(1894)加入兴中会。1895年筹款支持广州起义。1901年因反对保皇会,险遭暗杀。1911年,在香山县组织香山革命军,介绍同村人李球参加革命军,发动反清起义。辛亥革命成功后,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