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> 首页> 公元1868年出生的名人介绍

公元1868年出生的名人介绍

蔡缄三 [公元1868年-1937年]

  • 蔡缄三(1868~1937),名文鑫,又字兼三,以字行。清同治七年九月初一(1868年10月16日)生于无锡城内田基浜。实业家。祖上在北塘拥有大量房产,有“蔡半塘”之称。自幼勤读。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经营祖传之复生堆栈。光绪二十七年,与-良在三里桥合资开设永源生米行。光绪三十一年,锡金商会...[详细]

白毓昆 [公元1868年-1912年]

  • 白毓昆(1868-1912),字雅雨,江苏南通人。1899年肄业于南洋公学师范班,1908年先后在天津女子师范、北洋政法学堂任教,是李大钊的老师,后加入同盟会。1911年,白毓昆为响应辛亥革命在河北组织滦州起义,成立北方革命政府,任参谋长。1912年1月起义失败,白毓昆不幸被俘,英勇就义。牺牲后...[详细]

周南邨 [公元1868年-1957年]

  • 周南邨(1868-1957),今东乡镇新楼村人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)弃教学医,潜心攻读《黄帝内经》、张仲景《伤寒论》.等中医名家著作,颇有心得。参加全省中医考试获优等,经广州市卫生局审查确认合格,发给医生开业证书。民国元年(1912)开始行医,曾任县城广和堂药店常年国医国药顾问。民国36年被...[详细]

杨心如 [公元1868年-1946年]

  • 杨心如(1868—1946) 名兆蓉,字正乐,号心如,南蓢翠亨村人。少时立大志,好读书,过目不忘。与孙中山、陆皓东、杨鹤龄并称“翠亨四杰”。常与孙中山谈论天下兴亡大事,随孙中山参加反清活动,不图功名,将自己九成的产业捐助作起义费用,负责奔走中山、澳门、香港、台湾之间联络革命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...[详细]

杨鹤龄 [公元1868年-1934年,翠亨四杰]

  • 杨鹤龄(1868—1934) 原名仕年,字礼遐,南蓢翠亨村人。出生于澳门,家道富裕,自小与孙中山为友。清光绪四年(1878)随父亲到港澳求学,3年后又到广州算学馆读书,与尤列同学。其与孙中山、陆皓东、杨心如并称“翠亨四杰”。1886年在广州开始与孙中山经常谈论国事。1890年前后,与孙中山、...[详细]

伍光建 [公元1868年-1943年]

  • 伍光建 (1868—1943) 伍光建,原名光鉴,字昭扆(一说昭宸),号君朔、于晋,新会麦园人。幼年就读新会麦园村书塾。明于思辩,颖悟冠郡。清光绪七年(1881年),就读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科。光绪十年,以优秀成绩毕业,为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复高足。光绪十二年,入选清廷第三届派遣出洋留学...[详细]

王世镗 [公元1868年-1933年]

  • 王世镗(1868~1933) 字鲁生,出生于天津,幼时就读于大梁书院,17岁时为文,即能溶铸经史,擅长辞章,学业出众,民国元年6月,奉赴定远厅任知事,勘查出城南河心高于城池,一旦洪水暴涨,下游淤塞,必遭水患。遂组织民众加高城南河堤,在王卸任后的第三年(民国4年)竣工。新任知事竖碑于龙王庙,仍请...[详细]

区玉 [公元1868年-1943年]

  • 区玉(1868~1943),字绍恺,广东省番禺县鹿步司横沙堡双岗村(今黄埔区大沙镇双沙村)人。1868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双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只读过2年私塾。光绪十年,区玉跟姨父到香港谋生,在外国轮船上当徒工。起初,他在日本“青身皇后”轮当学徒,航行到过日本、美国、英国、法国以及东南亚等...[详细]

毛武超 [公元1868年-1946年]

  • 毛武超(1868~1946),字君武,宁强县沙河子人。出生于农家,弟兄4人,武超行三。弟兄各有所学,均司职在外。父为民间草医。母周氏,善持家教子,受一方绅民称道。 武超少家贫,居茅舍,曾读私塾数载。十八九岁由其在凤州警备队任职的大叔荐举,任花丁(今宁夏盐池)盐务局缉私队长,后赴兰州任...[详细]

卢湘父 [公元1868年-1970年]

  • 卢湘父(1868—1970),别名子骏,新会县潮连卢边(今属蓬江区)人,父、兄皆秀才。卢26岁时在乡间任教。致力于八股文,试图考取功名。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后拜康有为为师,入读万木草堂,与陈焕章、梁启超、余君勉等为同学。翌年,应梁启超、徐君勉之约,到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任教,一年后回国。清光...[详细]

罗蔼其 [公元1868年-1942年]

  • 罗蔼其,字翙云 (1868—1942年),兴宁径南星耀村人,客家方言大师。早年入县学,清光绪癸卯科(1903年)举人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县设立学务公所,罗首任总董。翌年,因学制初更,师资缺乏,与王蔚奇、萧惠长等创办兴宁简易师范科(后改办为县立中学)。后入京,授内阁中书。径南镇 径南镇...[详细]

龙济光 [公元1868年-1925年,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]

  • 龙济光(1868年—1925年3月12日),字子诚(紫宸),云南蒙自人,彝族,民国初年军阀,陆军上将,曾任广西提督,广东安抚使、都督兼署民政长,两广巡阅使。 明朝时期,大批的汉族迁居红河,基本上分布在红河北岸的坝区。但也有少数人进入江外,随着岁月的流逝,他们融入在当地民族中,成为少数民族中的...[详细]

李蓉镜 [公元1868年-1946年]

  • 李蓉镜(1868~1946),字虚堂,大洼县田家镇大堡子村人。毕业于奉天法政专门学校法律专科,曾任奉天警道总务科、民政司民治科科员。1907年,顺从民意撰写《盘山全境绅民以康家段设治不便请移置双台子呈文》,得到批准,使厅治所改设在双台子。 1910年,任盘山厅劝学员长,后任辽阳地方检察厅检察...[详细]

林钟英 [公元1868年-1935年]

  • 林钟英(1868~1935年),字少琼,号拙庵,又号拙诚,生于阳江直隶州阳江城(今江城区南恩街道)北门街。出应童试,屡列前茅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获选贡生。其道德文章,向为邑人所推重。废科举后,倡办初等小学堂、两等小学堂,并晋言当局:设学务公所,以司教育;设传习所,以培师资。历任县第一高等...[详细]

林锡熙 [公元1868年-1948年]

  • 林锡熙 (1868~1948年),字缉伯,马宁镇珠岗村人。出生于封建望族书香门第,青年时代刻苦攻读,清朝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兄弟俩同榜中举。其父林树材获赠为奉直大夫。 林锡熙中举后,获授予同知衔,分配广东候用。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,受粤军将领吕房帅召致幕中,充任广东南韶连军分府参谋...[详细]

梁鸾沧 [清][公元1868年-1946年]

  • 梁鸾沧(1868~1946),字紫笙,原籍广东南海县西樵,世居西关。从小聪颖,爱好书法,就读于康有为的芳村八公祠教馆,与梁启超是同学。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,担任康有为在日本横滨兴办的中国大同中学校长。 戊戌变法失败后,梁避难于香港,后任广东陆军速成学校3~5期中西历史兼国文教员,陈济棠、余汉谋...[详细]

蓝培原 [公元1868年-1941年]

  • 蓝培原(1868~1941) 字葆初,本县里八沟乡人。少时就读于私塾,聪颖诚笃,后因家贫辍学,且耕且读,学识日长。20岁时考入县学,因诗文出众,被选为廪生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中举后出任汉南书院讲席,倡导教学相长、循循善诱,受到学生敬重。三十一年(1905),清政府废科举、兴学堂时,他同钟...[详细]

江峄琴 [公元1868年-1928年]

  • 江峄琴 (1868~1928年),男,北市镇人。1901年考取秀才。1902年,结识英领地马来西亚罗中港(新广东港)港主邓恭叔(三水人),共同招募农工前往罗中港开垦种植。当年江招四会、广宁、清远农工29人,邓招番禺、东莞、从化农工160人,9月启程,10月登陆马来西亚,直往南兰。番禺等地农工...[详细]

封赞化 [公元1868年-1938年]

  • 封赞化 (1868~1938),号北极,耀县楼村乡下楼村人。少聪颖,好读书,10岁考取秀才,入泾阳青楼书院。因幼时被狼咬伤一目,遂使科举无望,又遭新妇冷遇。他不甘受辱,离家结庐于野,专心治学,凡天文、地理、数学、医学、物理、化学,无不博览强记。于书法、绘画、雕刻、剪纸、扎灯诸艺,亦能独出心裁,胜...[详细]

陈龙庆 [公元1868年-1929年]

  • 陈龙庆(1868~1929年),字芷云,初署所居为“餐英书屋”。他原籍海阳,后因避乱迁居澄海蓬洲所城。他少年时补博士弟子员,曾前后7次参加广东乡试未能中举,后来按照援例,被分配到福建任职。一段时间后便辞职而归,与梅县杨季岳等在汕头创办《岭东日报》社,并任主笔。1904年,他在家门张贴“家庭办学校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