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继(1795-1873),字健男,号牧田,又号松龛,五台县东冶镇人。出身官宦世家,书香门第。乾隆六十年(1795)进士,官内阁中书。精研《易经》,潜心陆王之学,为当时著名理学家。继幼承家学,弱冠中举。道光六年(1826),赴京参加会试,以第一名中进士,被称为"会元"。殿试后,改选翰林院庶吉士...[详细]
爱新觉罗·绵恺(1795年-1838年),惇恪亲王,清仁宗第三子,乾隆六十年乙卯六月二十二日寅时生,道光十八年戊戌十二月初四丑时薨,年四十四岁,谥曰恪。母孝和睿皇后。同母弟绵忻,同母姐一,早夭。 嘉庆二十四年正月甲午,以上六旬万寿封皇三子绵恺为惇郡王。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进封惇亲王,道光十...[详细]
牛焘(1795—1860)字涵万,号笠午,清代纳西族诗人兼音乐家。是个“任情舒卷,绝去依傍”的特立独行诗人。 出生在丽江古城四方街北侧卖鸡巷一个纳西族人家,清道光丁酉拔贡,历官镇沅、安宁、罗平、邓川等县教谕。 沉醉于吟诗弹琴的牛焘,在丽江古城时而弹琴,时而吟哦诗句,悠闲自在。他对友人谈诗...[详细]
木正源(1795-1880),初名木淳,字羲民,后因避同治之讳,改名正源,丽江市白沙古镇人。毕生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,著述颇多。据记载有《周易杂谈》六卷,《羲民文集》及《羲民诗集》各一卷,《见闻杂录》一部。 清光绪《丽江府志稿》载:木正源,“性诚朴,事继母孝,待异母弟如同胞,其读书自经史及...[详细]
夏炯(1795~1846),字仲子,号卯生,夏銮次子。少年时秉承父亲学业,兄弟互相师友。长大后专治诸经注疏之学,以及六书音韵学等,涉猎广泛。著《礼志属草》,尚未定稿,其父去世,转而研究宋元明以来各儒学大师的著述,阐发其主旨思想,辨证地看待一些问题,纠正其中讹误的地方,见解独到,评述精当,自成一家...[详细]